【肖双生教练分享】
前几天看到一个讨论,说这次疫情,是黑天鹅还是灰犀牛。从影响来说,因为有SARS的经验,是灰犀牛;而影响面和力度,包括近期其他国家的情况,却是一个黑天鹅。
无论是黑天鹅还是灰犀牛,对企业和个人,都是一个非常明显和持续时间相当长的“异常”。
这意味着,我们从所处的情景,由“确定性”迈入“不确定”。
这个“确定性”,是指即便是繁杂的事情,也能看到背后的为什么、影响方、可预期的变化以及解决路径;也是指“技术性挑战”,能看清的事实和原因,以及如何去做。
“不确定性”,则是指陷入VUCA(volatility易变性/uncertainty不确定性/complexity复杂性/ambiguity模糊性),里面的情绪、每个人的感受状态的反复,尤其是在面对“生命健康”的时候,被放大非常多(当然,于“生命”,如何重视都不为过);也是典型的“适应性挑战”,人的状态,尤其是多数人的状态,会带来压力和变化。不是单一维度也不只是一个事实,可能是事实背后还有更多的影响因素尤其是人的状态感受,需要去看到复杂度和背后的系统性的问题,需要更多的视角去看见,需要更多的关注人,关注人的感受状态。
图和说明来源于“Leona纳澜”:如果你搜索谷歌的话,关于复杂-领导力的文章有1.8亿之多,最盛行的复杂决策模型之一当属由前在IBM担任知识管理研究所所长,并建立了Cynefin组织复杂性中心的戴维·斯诺登(Dave Snowden)开创的Cynefin的框架。目前,这个框架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商业、政府的决策体系中。这个框架可以帮助领导者将所面临的处境更好的分类并作出相应的行动和反应。
这时候最大的挑战,不是“不确定”的情景,处于这个情景之中的“惯性”。
惯性的思考、决策与行动,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可能会在这种“不确定”里,陷入一个失效的状态。
这时候,需要思考的是,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及该做什么。
于组织而言,有一篇文章很好的给了三个建议,本质上和“适应性领导力”非常像,增加我的一些理解,Summary如下:
-
尝试去看清当下的核心影响可能是什么,针对这些方向,形成战略小组,由相应的小组来做快速的相应和形成初步的决策,以及决策之后的落地推进;
-
决策的方案,用类似“适应性挑战”中的方法,制定相应方案之后,能够MVP的形式快速去做,根据效果来看下阶段该怎么做(包括AB test);
-
目标到行动的清晰明确,权责利明确,然后很快速的跟进,敏捷方法去落地和迭代。比如,日会机制;
其中,在做决策以及决策之下的方案形成中,可以有一个总的锚定,即企业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往往在这样的VUCA情景中尤为重要,会成为复杂情景中的北斗星,知道方向在那里。这次疫情期间,我能感受到所处的几个决策中,一些困难选择,最终是问回我们的使命以及希望为用户创造的价值,然后有了决策和前进。
于个人而言,疫情开始一段时间之后,写过一篇文章,再看,很多确实值得去践行。同时,也更新一些思考:
-
以上企业应对的行为中,作为企业中的一员如何行动。如果是团队的成员不带团队,则如何去跳出惯性,主动思考与担责,也充分的发挥能力的专长,跳出原有的职责框定,主动参与到众多复杂的项目之中;如果是作为团队的管理者,如何能在VUCA之中,发挥出适应性的领导力,带领团队去面对。比如,提出更多视角不限于企业而是放到整个行业、类似行业、更长期的时间周期影响力看待,正反面的思考,然后尝试拆解为一些技术性挑战去跟进落地;
-
VUCA中,看待任何一个情景,不放同时以理性视角、感性视角去思考;看到正面,以及反面。刻意的戴一戴黑帽子,在细节上去思考负向可能并准备,在大方向上保持乐观别奔溃;
-
面对扑面而来的信息有判断和清醒。不妨带着好奇,不着急结论,多看看不同视角和来源;
-
有自己的明确方向,即,什么能感召我的内心。这段时间因为相对“禁足”的情况,确实是一个比较好的时机充分的发挥下深度思考和畅想,工作、生活、未来、我想要什么样的人生;
-
高质量的陪伴家人,很需要智慧与学习,更多的要用”右脑”。去共情、感受、关爱、珍惜拥有;
-
成长是一种状态,多学习多思考。多读经典。经典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跨越了时间。足够长的时间里去看待,VUCA也不那么VUCA。
如上,都是一些理念和方法,可以脱离“不确定性”,即我们所能把控的“确定性”。任何时候,都可以问自己:我能做什么,使之更好?
(以下为原文)
面对一场疫情,国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复工之后的大街上,还是用十个手指基本上就能把你遇到的人数清楚。全城空巷的场景,让我想起来2007年威尔史密斯演的电影《我是传奇》,影片发生在2012年的纽约市。 “我叫罗伯特·内弗,我是纽约的幸存者……每天正午时分我都会在南街海湾,如果任何人能听到……我能提供食物和住处并保障你的安全……如果还有人能听到,你并不孤独!!!” 影片里致命的病毒不幸在全球范围散布,90%的人口从地球上永远消失,只有1%的人口具有免疫能力,剩下9%变成了“夜魔”。 影片把镜头对准罗伯特·内弗这样一个幸存者,用40分钟的时间为我们展示一个“正常人”的生活,他试图保存已经崩解的文明,锻炼、狩猎、打高尔夫、看DVD,甚至不忍残杀嗜血的“夜魔”。在无比孤寂的社交场所他会说“单口相声”排解,为如何跟“美女”搭讪而烦恼,这些时候我们都能感觉到他是作为一个人存在于社会。
以上的场景是否有一些些的熟悉?是的,作为十四亿人之一,我们似乎重新把我们生活的重心进行排序,从过去的事业 -家庭 -财务 -工作-工作-工作….-健康开始倒序,忽然之间,健康似乎变成了第一位,每天洗手,三餐搭配合理,无论老少 出门一定戴口罩,锻炼身体,中小学生的“体育天天练”,甚至有甚者,有的家庭在家里每日三次洒浓酒精进行消毒,结果“惹火上身”,两个老夫妇葬身火海。然而,这一切都是我们”蜗居“在家的被动举动。我们真正应该反思的是这一个大的危机事件的背后,我们做对了什么?又有哪些做错了?那我想这场大事件牵动着每一个人,不仅仅是在中国领土的我们,还有全球都受到了波及,而每个人对于这个事情的诠释都是不一样的。然而我想说的故事是一个我自己亲身经历的有关“控制”的故事。
在疫情最疯狂的春节那一周,我正好在以色列出差,有助于我能够主客体分离地先从风暴外围看待整个事件的过程。一开始的武汉海鲜市场,也就是所有病毒的罪魁祸首,武汉市卫生委只是简单地做了分类和归因,用了非常严苛的标准分成“感染者”和“非病毒感染者”,这让很多暂时诊断为“非病毒感染者”的病毒携带者有机可乘,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将病毒进行大规模传播。
我相信,作为处理整个事件的国家相关机关一定不会想到事件会是以这样的节奏和频次发生,让任何人都应接不暇。而我们很多过去应对危机的方法,这些方法在过去很好用,但是为什么现在反而失效了呢?答案在于很长时间里组织理论和实践的基本假设:世界上存在一定水平的可预测性和秩序。这种假设基于科学管理基础的牛顿科学,它鼓励了在有序情况下有用的简化。但是,情况会发生变化,并且随着情况变得越来越复杂,简化可能会失败。好的领导力并不是万能的命题。这是因为,我们面对的就是复杂的世界。那么到底什么是复杂?
复杂性是一种思考世界的方法,而不是使用数学模型的新方法。一个多世纪以前,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彻底改变了大家对于领导力的认知。这个没有错,因为我们在过去这一百多年间创造了超越过去上百倍的财富。 市面上也出现了大量的书籍,试图教会我们“致富的十个秘诀“,“决胜领导力五大法宝“等等,我也是曾经的“迷妹”,认为世界上对复杂问题一定是有一个杠杆解,找到了这个杠杆并轻轻一动,所有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然而…自从接触到了自组织,开始学习复杂系统之后,我发现 我错了!
复杂的系统具有以下特征:
-
它涉及大量的交互元素。
-
相互作用是非线性的,微小的变化会产生不成比例的重大后果。
-
系统是动态的,整体大于各个部分的总和,因此无法实施解决方案;相反,它们是由环境引起的。也就是不同环境所需要的自适应系统也是不同的。
-
这通常称为涌现。
-
虽然一个复杂的系统看起来似乎是有序且可预测的,但事后看来并不会导致预见性,因为外部条件和系统会不断变化。
我们说到这儿,我估计你会想,复杂系统好像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描述。可是又有什么卵用?
了解复杂性有望帮助当前和未来的领导者理解先进技术,全球化,错综复杂的市场,文化变革所需要的调试型领导力和新的底层操作系统。简而言之,复杂性科学可以帮助我们所有人应对人类历史新时代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在人类历史上,过去的二十年是我们需要面对和处理复杂环境最频繁的时期。911事件、08年金融风暴、中美贸易战…..政治、经济、自然环境、科技进步和文化的快速变换,这些都是每一个领导者每天不得不面对的复杂性挑战,以至于我的一个企业家朋友跟我说:“以前我不明白你是干啥的,我现在充分体验到了。”在这样的一个新的时代召唤下,需要我们重新定义和思考“什么才是领导者应对复杂性最好的方式?”
如果你搜索谷歌的话,关于复杂-领导力的文章有1.8亿之多,最盛行的复杂决策模型之一当属由前在IBM担任知识管理研究所所长,并建立了Cynefin组织复杂性中心的戴维·斯诺登(Dave Snowden)开创的Cynefin的框架。目前,这个框架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商业、政府的决策体系中。这个框架可以帮助领导者将所面临的处境更好的分类并作出相应的行动和反应。我最近在他自己开发的cognitive edge 网站上系统学习这个理论,有一些心得体会,正好可以分享一下。
三个坑
第一,从明显简单地带直接掉入混沌地带。
如果你仔细看Cynefin模型的话,会发现底部有一个小弯钩,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地带,这个地带叫做“自满地带”。而武汉卫建委恰恰就犯了这样的错误,一开始以为通过上面的方式,简单地就可以减少病毒的发生,因此就没有重视,同时等待国家卫生局的指示,在 这段期间坐失了良机。让一个本来很简单的问题,直接落到“混沌”局面,场面几近失控。
第二,用惯用的”逻辑分析推理“的线性思维代替“感知和响应”,误把复杂当成繁杂情况来处理。
一场疫情让所有的企业措手不及,最近清华大学朱武祥教授做了一个调研。这个调研的结果反映了什么?30%的中小企业,撑不过一个月;85%的中小企业,活不了三个月。然而处在这个漩涡当中,企业发现之前惯用的年初做战略、做预算,年底看业绩的招数再也不好用了,因为环境变数太大了,没有人可以预测这样一场疫情什么时候结束,没有人可以知道消费者的心态会变成什么样子,甚至没有人可以准确的分析出来到底什么时候业绩可以反弹。这一场疫情把所有人都推到不得不面对复杂和不确定、风险极高的状态下的时候,我们真心没有办法用惯常的招数去应对了。这个时候逼得企业不得不感知响应,走一步看一步。然而这个过程中,做好应对复杂的企业和没有做好准备的企业差别就特别大。
1.生存压力引发的焦虑恐慌。有的公司因为春节前备了大量的货,准备春节出货。结果这一疫情突发,所有的库存都压货在家了。很多零售服装公司不得不面对“饭不能不吃,衣服可以不穿”、“上面穿的一本正经,下面依然睡衣睡裤 “的惨痛和凋零。大公司资金雄厚应对当下局面还算游刃有余,然而对于很多中小企业真的是伤到家了。于是裁员、关门,纷纷倒闭。
2. 生存压力倒逼的学习焦虑。我们也可喜的看到还是有一些公司(尤其是我们的客户,这里要给他们点个赞)利用现在这个难得的机会修炼内功倒逼自己。他们要么开始重新梳理组织的业务体系和流程,提升反馈系统;要么说我们之前一直想激活终端没做的事正好现在可以开始搞一搞了;要么说他们开始在线上找新的机会点,用线上运营社群的方式让客户进来和他们一起共创,没准还是一个新的业务点。他们想的是,现在惨不怕,最怕的是不够resilient,无法更好的面对疫情之后的“大反弹”。
第三点,抱有“高层看战略,中层看管理,基层重执行“的理念。
其实我们一直以来都有一种Heroic leadership 英雄主义的情怀,于危机中拯救天地的风云人物是我们心目中的领导者。然而,有一种领导者,他们坚守着自己的使命,在危难之中,保持沉着和冷静,坚守自己的岗位,这样的人不管他是否在“领导”的岗位,其实都是领导者。那么,在这场战役中,我看到的是上万名医疗战士,他们不顾家人和自己的生命,奔赴医护现场,紧急救治感染的病人们。在今天,我们可能更需要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可以站出来,为他们的国家和所在的民族说话。 而如果一个企业处于这样的危机下,不能够激发这样的一种使命感的话,不能让员工感受到企业和员工是一种对等的关系,那么很可能企业在疫情之后要面对的是下一波更大的人才危机。
三个对策
那么面对这么多的坑和潜在的危机,我们该如何面对呢?有如下三点,企业可以现在开始考虑的:
首先,构造可持续进行战略对话的空间和载体
a. 创建代表组织整个系统的战略枢纽团队,替代纯高层管理者的战略决策机构;
b. 赋能战略枢纽小组,带动整个组织的快速进行决策并落地。
其次,持续开展战略对话,推进战略形成和实施
a. 放弃“完美的战略”和“报告战略”, 运用系统理论,在战略制定过程中持续引入内部外部的不同视角,让团队可以迅速进行“足够好的”决策,并通过MVSP(最小可行战略产品原型)来迅速测试并获得市场反馈后决定下一步;
b. 在资源分配的现实场景下共创和迭代决策经验法则(Rule of Thumb):A优于B,并基于该法则来处理各种决策火花,这些火花存在于每天的业务决策中,例如:长期还是短期,既有业务还是创新业务,成长与利润,完美还是完成等等;
c. 始终对照“使命锚点”来校准组织战略方向。
最后, 通过动态目标管理的流程和机制,建立新的决策流程和文化,提升整个组织的动态应对复杂的能力
a. 运用敏捷工作法,促进快速试错,快速学习,快速迭代的思维方式转变;
b. 通过发展员工的感知-响应和学习能力来提升组织的感应能力和变化速度,提高整体的适应能力和设计思路,通过组织内的个体时刻感知组织内外的机会和风险,快速传递到组织内,且组织富有快速响应的能力。
最后的最后,我想分享一个小故事,是我有一年在美国一号公路开车的经历。一个漆黑的夜里,我们开到了山上遇到了大雾,远处十米开外就看不到是什么了。但是我们又不能停,也没有回头路,就只能根据路况和对面来的车辆调适开车的速度和转弯的角度。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停!因为一旦停了,我们就会被后面的车撞到。最后好不容易开到了山上,虽然捏了一把汗,我们被我们自己的勇敢、担当和调适所感动,不得不庆祝。说到这儿,我想到也许复杂和失控会变成我们面对的新常态,或许可以尝试一下不用“搞定”这样的词儿,而是接纳不得不面对的这个现实,邀请更多人,一起在玩味中享受这个让人“不舒服”但会有点刺激的状态,体会“safe enough to try, good enough for now” (足够安全去尝试)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点评:肖双生教练
主编:宋一凡教练
编辑:Lucy
【往期精彩】
MCC晚读|1000名西贝员工去盒马“上班“:未来的你,可能不属于一家公司
MCC晚读|百万粉丝博主“惩罚6岁女儿”惹众怒:接受孩子是个普通人,到底有多难?
【今日互动】
对今天的文章你有何感想?
欢迎在留言区交流
【合作】
邀请吴导演讲、合作等
请联系市场部负责人
电话/微信:18025415334
缘分,或许就在“在看”里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吴咏怡企业教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