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用碎片化的时间在kindle上读完了这本《写出我心》,都是短小精致的散文,就像娜塔莉(作者)在向大家娓娓讲述,真诚而动人。随着目光触及,文字不经意间直至内心深处,穿透层层迷雾,让我产生通透之感。
娜塔莉的写作有禅修的基础,写作也是她修行的一种方式。所以这本书带来的洞见,既适用于写作,也同样适用于其他领域,比如教练。
在回看那些圈圈划划之前,我问自己:这本书让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接着,头脑中断断续续的蹦出这么这些词句:写作的本质,初始意念,重要的细节,万物息息相关,在写作中学会写作。
· 写作的本质 ·
为什么要写作?写作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娜塔莉给了一个不错的答案:写作是为了记录和洞悉生命的细节。
我们来这世界上走一遭,看了什么?做了什么?经历了什么?感受了什么?理解了什么?悟出了什么?改变了什么……在写的过程中,我们了解生命,表达生命,然后触及他人的心灵。
在内心深处,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所有伟大的作品,都包含连接我们内心某个不为人知的部分,甚至是连我们自己都未曾发现,亦或有所知觉但难以名状之处。每位写作者都在努力从自己生命的此岸出发,走向读者的彼岸。
· 初始意念 ·
什么样的表达才能促成这种心灵的相遇呢?我们要用自己的初始意念去写。与她修禅相关,她的意念中充满禅意的智慧。禅师指导的写作者着实提神醒脑。
“初始意念”这个词听起来很抽象,还有点不起眼,但与平日写作的感受联系起来,方知精妙。
作为一个在社会体系中生存的人,我们从小到大都在家庭、社会的要求之下不断“修正”自我,内心充满了各种“应不应该”,“可不可以”。弗洛依德称之为“超我”。写作的时候,我们要记录下自己最初的意念,倾听“本我”的声音,摘下自己习以为常的面具,不担心,不批判。
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哪怕不给别人看,把心思全盘落在纸上,或者敲击到电脑屏幕上,对于心理安全感也是个挑战。我们倾向于表达好的、正的,可谁还没点牢骚和坏情绪呢?
“那种感觉就像冲好澡以后,身上的浴巾硬生生被扯掉, 浑身光溜溜地站着,暴露出自己真实的样貌和情感。”
这么难为情,为什么还要如此?因为初始意念最符合写作的本质,蕴藏着巨大的内在力量。若总是思来想去,就会生活在第二手、第三手想法的世界里。
“你的目标就是要竭尽所能回到初始的意念,回到能量未受社交礼节或内在压抑阻挠之处,回到你把心灵实际所见与所感都写出来的地方,而不是心灵以为它该见到或该有的样子。”
一个有血有肉的灵魂和一个假装的完美“圣人”,哪个更有趣呢?
· 重要的细节 ·
所有记录,都离不开细节。细节越丰富,角度越多样,文字就越能还原出有质感的画面和身临其境的感受。
比如描述一个对话的场景,不仅仅可以写人物说了什么话,还可以描写无数其他东西:人物穿的衣服,戴的饰物,心情,身体姿势,脸上的微表情,那天的天气,温度,湿度,气味,声音,环境里的物品物品,物品的质感,人物对周遭环境的感觉……根据写作的需要自然流露一二。
我们要尊重所有细节:
“务求明确,别说‘水果’,告诉我们到底是什么水果,比方‘那是一颗石榴’。”
此外,记录细节不是罗列即可,而是在其中加入你的情感和能量。天空确实是湛蓝的,也可以是天真而忧郁的;河流流量大、流速快是湍急的,也可以是愤怒而气势汹汹的。
一直以来,细节存在于我心灵的盲区。用荣格的理论看,我获取信息的模式是直觉的,概念的,跳跃的,而非实际的,具体的,明确的,所以我表达出来的东西有时就会像娜塔莉描述的那样:
“也有人没准备材料,光想用热能来烤蛋糕。热力暖洋洋的,感觉很舒服,可是时间一到,却没有东西可以给别人吃。这种通常抽象朦胧的文章,我们感到里头洋溢着温暖的气息,却没有东西可以下咽。”
写作要有真材实料,因为写作不光是沉浸在自我感受的流动之中,而是要做出面包来,把粮食送给饥饿的人。
最终那种境界是:
“作者牵着读者的手,引导他们走过有苦有乐的幽谷,可是绝口不提苦乐”
我试了一试:
妈妈着急的和我说:要迟到了,你快走吧。
那天早上,天空阴沉沉的,妈妈头发乱蓬蓬的,还是起床时的样子,穿着一件单薄且皱巴巴的优衣库白色T恤到门口送我,紧紧抱着裸露的胳膊,用颤抖而极快的语速和我说:要迟到了,你快走吧。说完还向我挥了挥手手,然后瞪大眼睛盯着一动不动的我。
· 万事万物息息相关 ·
这也是一个十分有禅意的说法。
写作时心思要专注,同时也别忘了世间万物还在生生不息的运动着。这是非常微妙的平衡,也是一种世界观。
“我们和万事万物是密不可分的;我们以为自己独一无二,那只是我们的自我在作祟。”
“忘掉你自己,隐没至你所凝望的每样事物──一条街、一杯水、一片玉米田。”
“在写作的不是我们,而是万事万物透过我们在写作。”
“你只是在记录涓涓流过你身体的思绪。”
我们与当下万物相连的同时,也与时空的过去和未来相连。写作者还需要了解真正的自己,了解自己的家族,找到自己的根,自己的来处,在泥土中扎的更深,汲取向上的营养,让枝丫伸展的更高更远。
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小小的我是世界的一部分,是独立的个体,但非凭空出现。我来自我的父亲和母亲,我的父亲和母亲来自他们的父亲和母亲。我与万事万物相连,再小的部分都算数,都会对周遭的人事物产生影响。
· 在写作中学会写作 ·
意念通了,笔也需要有手去执。
娜塔莉在书中分享了很多重要的写作技巧和练习方法,最简单的就是:
闭嘴,坐下,写,就对了。
让所有头脑中的思绪变成文字,不管是什么,只是记录你当下的所思所感,真诚的拥抱自己的一切,这只是练习而已,无关对错,无关好坏,无关逻辑,无关目标,无关价值。最终,你会信赖自己的心灵和身体,信赖会带来走下去的决心。
“小小的意志力成不了事,必须拿出庞大的决心。庞大的决心并不单单只有你在努力,它意味着整个宇宙 都在背后支持你,与你同在──鸟儿、树木、天空、月亮,还有十方。”
写,就对了。当你写不下去的时候,别忘了还有这两句:
别听信怀疑的声音,它没有别的用处,只会让你痛苦。
(为了让自己继续写作)不妨使出各式各样无伤大雅的小伎俩,只是别陷入无止境的罪恶感、逃避和压力的恶性循环。
写,就是了。在劳作中劳作,去开出自己的花,结出自己的果。
注:十方是一个佛教用语,佛教原指十大方向,即上天、下地、东、西、南、北、生门、死位、过去、未来。
· 后记 ·
写作如是,教练如是。教练的本质也是洞悉生命。
一个好的教练对话,是教练和被教练者的共同探索。而探索之地则在被教练者的内心世界。类似电影《盗梦空间》中的操作,教练要进入被教练者的“梦”里。
在探索的过程中,教练是忘我的,忘记的是自己的世界,依然装备在身上的是任务、立场、原则、技术、经验和能力。教练的工作就是陪同被教练者,在他们的内在世界中发现那些关键点——阻碍被教练者的障碍,或者是未曾发现的潜能。
而这一切的发生都要建立在被教练允许教练进入他的世界。这份“允许”来自安全感,来自信任感,来自难得的理解和全然的接纳,来自人与人之间奇妙的化学反应。
理解他人,往往建立在广阔的世界观和思维灵活性上,不会孤立的看待人和事,而是看这个人与他周围世界的息息相关,影响与被影响。
然而,现实情况更难。教练并不能像盗梦者一样,通过某种仪器进入被教练者的世界,而是去发现关于被教练者和教练主题的种种细节,自己建构一个鲜活的世界,并和被教练者探讨在这个世界中的发现。
被教练者感觉越安全,就越会表达自己更初始的意念,甚至那些他们觉得自己不应该有的念头,教练建构的世界也就越接近真相。而且,潜能,往往就蕴藏在那些最原始的渴望之中。
如何做到这一切?没有绝对有效的工具,没有屡试不爽的方法,练,就是了。
修炼全然的接纳便是温度,觉察自我的映射便是中立,在纷繁复杂中坚持目标便是方向,锻炼拨云见日的直觉便是洞察。最终,我们在教练中学会教练。
作者介绍
【猜你喜欢】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拓思顾问与教练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