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你是教练,你身材一定很好吧。”
“看你朋友圈经常发各种学习,你到底在做什么呀?”
“我知道教练技术,是那种让人哭的感召活动吗?”
“Nancy教练,你给我教练一下呗。”
“我看你朋友圈在学教练技术,你是不是被洗脑了?”
“教练是什么?感觉好神秘啊。”
自从学习教练以来就没少被问到这样的问题,一些朋友觉得格格可能被“洗脑”了,另一些觉得格格“勤奋好学求上进”。
教练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标题要说和自己谈一场甜甜的恋爱呢?跟大家先聊一聊关于教练起源的小故事。
1971年,著名网球教练添·高威,同时开设了网球和滑雪训练两门课程。
除了亲自授课外,他还分别聘请了几名网球和滑雪教练来一起授课。当时,有名网球教练因故不能授课,导致许多付费学员无法上课。于是,添·高威临时调用了一名滑雪教练,来给网球学员授课。由于滑雪教练不会打网球,添·高威就告诉他,只教给学员把注意焦点集中在网球上,不要给他们示范任何动作。
一个月后,添·高威惊奇地发现:滑雪教练教授的学员,竟然比正式网球教练所教授的学员进步快。于是,他对这个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传统网球的训练方式是,教练做出示范动作,学员模仿,然后教练纠正学员错误的动作。
当球飞过来时,由于教练反复要求学员动作的规范性,反而导致他们过度注意动作规范度,而变得手忙脚乱。而滑雪教练不会打网球,就无法做示范,只是要求学员把注意力集中在网球上,对学员击球的动作没有特别的规定,同时对学员提出一些开放式的问题比如:“你的身体如何调整才能接住飞来的网球呢?”等等。
这样一来,学员就把注意力全部转移到了网球上,当网球飞过来时,竟然自动对动作进行了调整。
后来,美国ABC电视台以“质疑者”身份出现,他们组织20个根本不会打网球的人作为试验者,要求添·高威教他们打网球,并现场转播。电视台目的是希望证明这是一场骗局。
在来到网球场的20人中,有一位叫莫莉的胖女人,已经很多年不运动。她将如何被教练?所有的电视观众都看到了,在最后一分钟里,穿着窄裙的莫莉在场上跑来跑去,虽然很不方便,但的确自如地打网球了!
一群心理学家们就开始研究添•高威整个教学过程的原理,发现这位教练把整个教学的过程拆分成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解决不同的问题。
第一个阶段,添•高威没有让这位女士直接打网球,只是和她在很放松的情况下进行对话。对话解决的是她的心理问题,她内心的障碍,从她认为自己“学不会”到“学得会”的信念转变。
第二个阶段,添•高威开始教她打网球,告诉她:“忘记一切所有的动作,你的眼睛只需要看一个地方——即过来的球。
当球过来时,用你自己最擅长的动作去击打它,只要击打到球,你就成功了。”
这位女士说:“打网球就这么简单?”
“对,打网球就是这么简单!”于是,这位女士半信半疑开始打网球,但她很快就发现,她无论用球拍的任何部位击打到网球的那一刻,教练都在旁边说,“太棒了,你又做到了。”
在这种正向激发的鼓励下,这位女士就开始慢慢地释放出自己的力量和速度,便能够打到更多过来的球。
第三个阶段,添•高威尝试用一些提问的方式去引导她,“你尝试一下这样站,会和刚才那样站,击打球有什么不同?你尝试一下,这样握拍,这样挥拍会和刚才有什么不同?”用这种引导的方式,慢慢地把她引导到正确的打网球的方式上。
在第三个阶段结束的时候,这位女士在场上跑来跑去,虽然很不方便,但是可以很自如地在打网球了。
事后她承认:“如果老是想怎么动反而就打得不好了。” 添•高威鼓励她集中精神去做些事情,忘掉恐惧,结果她真的成功地学会了打网球。
故事说完了,这就是教练技术的起源。后来添•高威开始把这项运动中发现的技术带入企业管理,教练技术也成为IBM, GE, Google等世界500强公司的管理工具。
教练来源于国外,英文叫“coach”。
Coach的原意是“马拉的车厢,交通工具”,指把人们从现在的地方运到他想去的地方。
而国际教练联盟ICF对于专业教练的定义是:专业教练作为一个长期伙伴,旨在帮助客户成为生活和事业上的赢家。
教练帮助他们提升个人表现,提高生活质量。教练经过专业的训练,来聆听,观察,并按客户个人需求而定制Coaching方式。
他们激发客户自身寻求解决办法和对策的能力,因为他们相信客户是生来就富于创意与智慧的。教练的职责是提供支持,以增强客户已有的技能,资源和创造力。
这段定义里,我最喜欢的是这样几个关键词:长期伙伴,赢家,激发客户自身能力,相信,支持。
coaching不是咨询,不是顾问,不是利用教练的“已知” 去强化被教练者的“未知” 或者给出教练认为“好”的回答,而是相信被教练者有能力找到未知的答案,支持被教练者理清干扰。
好的教练是可以给出击穿人心的反馈,帮助被教练者照镜子,从而激发对方的潜力。
还记得一次参加拓思的教练课程,有个环节要我们带上一个“最像自己的玩偶”活动时用。
我最想带的是《疯狂动物城》里的Judy兔警官,正好也有一个在迪士尼买的Judy玩偶。可是课程前时间紧张,我找不到小Judy,于是随便找了个兔子挂件就去上课了。
课程中,MCC吴导看到了我手上“温柔可爱”的小兔子,问了一句,“你真的觉得这个兔子是你吗?”
我不好意思地说,“其实不是,我想带的是Judy警官,不是这个兔子。”
“这两个兔子有什么不同呢?”
“这两个兔子完全不同,这个一看就是公主兔,可可爱爱,Judy勇敢坚定,有正义感,是兔女侠。”
吴导接下来给了我一个蛮辣的反馈,“嗯,为什么不带Judy呢?感觉你对事情的要求一直很高,最近对自己的要求有没有降低?”
我当时立马就脸红了,那段时间因为工作上烦心事比较多,不仅没有带Judy,也没有正常饮食,没有早睡早起,没有充满热情地迎接生活。没有想到,一个玩偶就让大师快速看穿了我降低标准的小心思,让我心中一震。
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你对待生活的每个反馈和情绪,都可能给你一些信号,能否及时捕捉到这些信号,则是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的钥匙。
这样的发现之旅在学习coaching的过程中时有发生,尤其是和学习教练以及死党多次教练之后,我会发现,很多看似没有关联的事情背后,都是一个固有模式在阻碍我前进。
这个模式可能每个人都有,每个人却都不同。
教练不仅仅是帮助自己成长,也是用这些方式去帮助被教练者成长,通过照镜子和反馈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身边也有不少朋友热爱学习,学了九型人格,色彩学,易经等等,并且热衷于把所学“分享”给身边的人。
“我觉得你是6号,你做事瞻前顾后。”
“我觉得你XX,你适合XXX”
在个体独立性越来越突出的当下,这样的“评判”或者“给建议”自然不容易被接纳,所以晓明哥的“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一出口,便开始被各路网友吐槽。
教练工具之一是有力的提问,但是提问的原点在我看来却是带着爱的好奇心,curiosity with love。
开始学习教练时,我的出发点是学习提问,而提问在当时的我看来是一种【技术】,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取的。
工作和读书的时候,经常会听到同事或者教授们说,“Nancy is good at raising good questions. ”回想一下,自己好像也并没有刻意去思考什么是“好问题”,但很多被称为“good question”的都是满载我好奇心和关切的问题。
“为什么你愿意放弃到手的财富,选择加入无国界医生?”
“ 你看到的3年后的你在哪里,在做什么?在怎样的一张照片里?”
“你说的这些担忧是事情做不好对结果的负面影响,对你而言,什么是重要的?”
我发现,当我不加自己的猜测和评判去提问,经常可以得到一个真诚的答案。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没有好奇心,而是用“我猜”去代替求证,或者缺乏提问的勇气,害怕“别人眼里的我不聪明”“别人眼里的我多事儿”。
在美国工作的时候,遇到过一个很现实的案例。
中国的代理商和美国总部之间出现了信任问题,美国的老板觉得中国这个代理商老是“cheating”,不老实。当时刚接手中国区业务的我并不知道真实情况,于是回国开始调研。一番调研和推心置腹后发现,最初的问题竟然出在一封邮件上。
中国代理商给亚太区的负责人发邮件,想要一份产品相关的材料,但是发了两封邮件都没有收到回复,于是他们想,“应该是不愿意给我们。”
接着就停止追问,在“总部不信任我们”的暗示下做事情,自然信任越来越差,直至不可调和。而这份文件并不机密,只是那段时间亚太区负责人很忙,没有注意到。
你可能会说,中国是“人情”社会,职场如战场,很多信息你就要靠“悟”才行,不然《圈子圈套》里的打单故事岂不是没有出处了,《甄嬛传》里的职场甄学岂不是不成立了吗?
真实职场的复杂程度和人性的丰富度确实是更不可预料的,你可以坦诚,但不能保证你对面的那个人也坦诚待你,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优秀的公司都试图打造一个更加透明和直接的沟通文化,比如奈飞公司的文化准则里就有一条:绝对坦诚,才能获得真正高效的反馈。
在我看来,提问的勇气并不多得,真实表达和提问是需要修炼的,而学习教练和不断练习的过程就是在帮助我们完全这个修炼。
在现在的知识付费APP和很多个人成长类的书籍里经常会听到一个词——“成长型思维”,与之相反的是固定型思维。
这两种思维方式最初是在教育小朋友的时候发现的—— 拥有“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的孩子,遇到挑战时,会自信地认为自己一定能克服困难,因此越战越勇,最终走向成功;
而拥有“固定型思维”(Fixed Mindset)的孩子,通常会束手无策,认为自己能力不够或运气不足,最终走上截然不同的平庸之路。这种对思维的判别方法不仅对孩子有用,对成人也有很多启发。
我们可能会觉得,工作和生活中“狗血”和“烦心”的情节太多了。
“这件事办不好,因为跨部门合作太难了,搞不定。”
“老板定的Goal太不实际了?肯定最后是我背锅,硬着头皮上吧。”
“为什么我这么倒霉,跟我一起进公司的小王早就升职了,我这么努力还原地踏步,肯定是因为我没有找关系。”
“好的客户都分给小李了,为什么我的客户都不出粮?老板偏心。”
这些想法,可能我们在某些时刻都或多或少有一些,而这些想法的共同点就是充斥着“不行,搞不定,没有”这种否定词。
当我们开始对自己说“不”的时候,大脑和内心给我们的积极信号自然就减少了,我们可能会回避,或者逃离。
这些想法就是我们原本认知中的“应该性”认知。
不久之前我也遇到了一次“不行”。
几个月前我接触了一种新的健身方式,CrossFit,第一次发现,别人都能完成的动作,我竟然降低难度都完成不了;别人可以轻松拿起几十公斤的杠铃,我连几公斤都拿着费力,一边练,我一边跟自己说,“我不行,我真的不行。”然后果然也一直没有进步,每天练完都是沮丧的。
有一天,当我发现我还在跟自己说“我不行”的时候,一个工作中经常追问自己的问题跳了出来,“你这样想,是不是放弃了成长型思维?”幡然醒悟,“我不行”不也是固定型思维的结果么?这样不断暗示自己不行,运动的激情也渐渐消逝。工作中可能有老板的胡萝卜加大棒,还有一直以来的责任心,但运动是自己的事情,如果不想做,放弃很容易。
所以我尝试问自己,“可能当下你做不到标准动作,那你为什么来?” “如果你真的想完成这件事,你愿意付出多少,取得怎样的结果?”想清楚了这些,虽然动作还是短时间做不到,但每次都带着“尽力去完成”的心,重新做了训练计划,给自己续了一张卡,计划不紧不慢走下去。
学习教练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推动我用成长型思维看问题的过程,最近喜欢的一个问题:How could I be wrong? 我还有什么犯错的可能呢?尝试把自己推向认知的边界,才能真的跨过一个个栏杆,走到更远处。
当我在对自己说“不行”“不是我的错”时,我会停下来问自己,“这样的我是不是在用固定思维?”,“如果这个不行,我还能做些什么?”就像MBA的时候我们经常用的团队会议方式“yes, and 是的,而且”—— “是的,你说的对,而且我们还可以XXX” ,比起,“no, but 不,但是”来说,我们在给自己赋能。
归根到底,成长型思维是帮助自己,它是对“不”更接纳的武器。如果生活已经对你不那么友善,为什么不爱自己更多一些?
最初在湖畔接触到“调试性领导力”和U型理论时,VUCA( 不稳定Volatile、不确定Uncertain、复杂Complex、和模糊Ambiguous)看起来还是一个有那么点“纸上谈兵”的概念,不久后就是2020年的新冠疫情和不断被推迟的WFH(在家办公),大环境的变化在微观层面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未知,让课堂中的复杂性成为我们生活的空气。
除了在拓思学习体系化的教练课程,出于好奇,我也在学习多元的课程,其中不仅有视觉笔记,还有我非常喜欢的成人意识进化adult development theory相关的课程。
不同的课程都在帮我建立和自己更深度的链接,帮助我去多角度看待自己,看待身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有同学会问,你为什么这么早就开始学教练了?在我心中,成长这件事和年龄相关却又不直接相关。如果把自己当成杯子一样的容器,学习一个技术或者一门本领,是帮助我们不断把杯子填满,而成长则是帮助我们扩容,让我们成为更大的容器,这样可以承载更大的重量,责任,和未知。
我知道这条路不好走,也需要更多人生阅历去沉淀,于是我做好了持久战的准备,早点开始打木桩。
也有朋友会问,你的工作和“教练”有什么关系?我的本职工作是做培训,学习“教练”对我最大的帮助是让我更能从个体角度出发思考群体问题,看到我面对的创业者或者合作伙伴背后的“焦虑”, “欲望”和“需求”,让我有换位思考的能力在内外部合作中找到合适的位置,也让我更有面对“不确定性”的勇气。
幸运的是, 不管在拓思,Jennifer的Growth Edge Coaching,Joey的课程,还是日常工作中,我都拥有真诚而卓越的学习伙伴,教练,领导,同事,优秀的企业文化,让我有机会反思,成长。
老师告诉我们,小作文的最后要呼应主题,为什么要和自己谈一场甜甜的恋爱呢?
《月亮与六便士》的作者毛姆对人性有一句很精辟的理解,“那时我还没意识到一个人的性格是极其复杂的。
今天我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了:卑鄙与伟大、恶毒与善良、仇恨与热爱是可以互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颗心里的。
不仅仅人有不同,同一个人也会有不同的状态,多变的意识层级,对世界的多样化认知。
教练的过程让我们充满好奇心,提出有力的问题,拥有更多成长型思维,成为一个我们更喜欢的自己,这样不是爱情最好的样子吗?
在教练他人之前,用谈一场甜甜恋爱的心态去面对镜子中那个看似已知但可能未知的自己,或许我们都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精彩。哦,对了,还有朋友问,你什么时候可以“接客”了?
其实吧,2021已经开放预约,如果你想知道教练是什么,想开始和自己的恋爱,那么就可以和我开始约了。
(附送一张最早上M1教练课程还很稚嫩的课堂笔记,里面有很多隐藏彩蛋哦)
我是教练:丁君宜
现任某世界500强大型跨国互联网公司培训项目经理,负责中国新区域广告项目培训工作。
之前曾在湖畔大学,通用电气,美丽中国,Formlabs等国内外知名跨国公司及教育非盈利机构工作,从事过市场,销售,课程设计,战略等岗位,有着丰富的管理和培训经验。
MBA毕业于美国创业学排名第一的百森商学院,曾经在教育科技领域有创业经历。
在教练技术的学习方面,因为在湖畔大学负责企业家课程的设计与执行,于2018年开始接触教练,并跟随国内顶尖的大师级教练学习,2019年开始在拓思顾问与教练机构开始教练学习。
有趣有序,稳而有力
善于用隐喻和画面探宝
Nancy教练敏锐而有灵性,能触碰到到客户的内心感觉,在探索客户需求的时候有灵气,常常能帮助客户超越原来的思维模式和范围。和Nancy的谈话通常很有趣,能很轻松的去完成内心的探索。
—陈惊春
迈哲华(上海)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
Nancy是一位温暖而敏锐的教练,她善于倾听,让我感觉很安全,被关注。同时,Nancy能从我交织的思绪中感知到我的困扰,让我“看见”自己的盲点,给予我力量,让我自己找到走出迷宫的路。教练的过程是一次次的赋能之旅,让我发现自己原来拥有这么多的资源和能量,与生俱来,被发现被发掘。谢谢有力而温暖地陪伴!
—莫婧
伊顿(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北亚区绩效与学习咨询经理
创业者教练
职业发展教练
你可能对“教练”一词并不陌生,足球教练、游泳教练、健身教练……我们所说的“教练”是ICF国际教练联合会认证的专业教练,他们运用“教练技术”来启发他人达成目标。
“教练技术”是从日常生活和对话、运动心理学及教育学等发展出来的一种新兴的、有效的对话技术,能使被教练者看到自己的盲点、干扰、可能性,挖掘其个人及职业上的潜能,为自己及团队做出加分的选择,有效达到个人及团队目标。
比尔盖茨说过:“人人都需要一个教练”教练可以支持人更加卓越,网球教练能使运动员更卓越。
领导力教练可以使领导者更卓越。只要你想更卓越,你就需要一个教练。
教练以创造性的方式启发他人思考、认知、学习、行动、提升;陪伴他人挑战和实现工作和生活中的更高目标。
他们不直接给予忠告,而是激励他人自主寻找资源、解决问题、制定计划、实现目标。
所以,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教练技术,它不仅能够帮助他人,更是一个自我修炼的旅程。
什么是教练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即日起,每周将会推出【拓思教练文章】,敬请期待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拓思顾问与教练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