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自香港第一自媒体人Spenser,公众号:Spenser,经授权转载。
一个优秀人才给公司带来的价值,是超过十个普通员工的价值;
这不是多和少的问题,而是有和没有的问题。
这是我创业这几年,对于人才上最大的感触了吧。
我前段时间在朋友公司聊天,大家都是创业者,她说她现在一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面试;
她给公司HR的要求是,每天要找到行业里的优秀人才给自己面试,注意,她要求HR不是去什么普通的招聘网站招聘应届生啥的;
因为真正优秀的人才不会在这上面投简历;她要求HR去看这个行业厉害的人,看准好的人才,拿高薪去挖来。
我说你们行业竞争,都这么凶残了么。
她说招到优秀的人才,是公司第一核心竞争力。
当一个优秀的人才站在你面前,告诉你这个行业的竞争者是什么状态,然后自己提前做更好的功课,告诉你现在的公司有什么问题,应该怎么解决的时候:
普通员工,是你手把手教他,你都带不动;而优秀员工,是老板在他面前,觉得自己好垃圾。
当你面对这些人才的时候,你只有两种感觉,第一就是幸福,觉得自己捡了个大宝贝;第二就是后怕,这种人才要是落入竞争公司,那我们公司就完蛋了。
未来的职业市场是,优秀的人才越来越贵,而能力一般的人,哪怕自降身价,也比较难被雇佣。
真的,人才和房价是一样的,都是要么更贵,要么甩卖。
中国北上广深的房子,未来一定是长期看涨,因为核心地段的优势只会越来越聚集,人口继续涌入,产业继续丰富,价值的护城河越来越高;
而中国三四线城市的房子,人口流出,产业空虚,房价只会越来越低。
在职场上,优秀的人和普通人的距离,也会越来越大。
如果一个人优秀,那么他在职场上的业绩也就更好,履历更优秀,那么他就会操盘更大、更有挑战的项目,获得更多的行业经验。
就像阿里巴巴现任CEO张勇,当初他去阿里巴巴的时候,马云问他,为什么来阿里;
张勇说,我已经成功做过了30亿美金的公司,现在我想做未来300亿美金的公司。
这就是我一直强调的,一个厉害的人,只会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从上一个优秀,走向下一个优秀。
而普通的人,会一直处在职场的初级水平,除了年龄上去了,其它能力一直上不去,从而没有机会得到锻炼,所以能力一直在瓶颈期,甚至形成恶性循环。
最后的结果是,厉害的人越来越厉害,普通的人会越来越平庸。
职场很残酷,但这就是真相。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愿意用更贵的价格,去招一个优秀的人,也不想贪图便宜,招一个普通的人。
那问题来了,如果你我现在都属于普通人,那该怎么做才能尽快从平庸走向优秀。
我在职场这些年,从员工到老板,还真的有一些自己的心得。
第一,在方向上,一定要向有结果的人学习。
我经常说,做投资和创业是不一样的,做投资正确的人,创业不一定行,因为说出结果,和做出结果,完全是两码事。
有些人满嘴跑火车,天天给你分析行业未来,告诉你该怎么做。如果你真的照做了,往往就被骗了。
因为一个事情成功的逻辑,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只有那些少数做出来的人,才知道成功的秘密在哪里。
就像如果你要学写作,有些写作大师教你怎么写爆款,但人家一篇百万加也没能写出来;这种人你就不能学,对吧;
你就得找Spenser学呀,我是可以写出好几篇百万爆款的人,要向真正有结果的人学习。(哈哈,这篇文章,不是为了打写作课广告的哈,就是举个例子)
所以,你在找行业高手学习的时候,看看人家已经做出过什么成绩,只有成绩是不会骗人的。
第二,一定要养成每天思考复盘,行为调整的习惯。
好了,你找了一个高手愿意带你,但这也不表示,你就一定能学成;真的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S叔我作为职场老司机,看过这么多人才的养成,我发现后来优秀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就是他们每天都在思考、复盘,不断优化自己,最后成为了一个和过去的自己完全不一样的人。
因为一个人的优秀,真的不是纯粹做出来的,而是思考迭代出来的。
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很会思考的人,这点,我真不谦虚。所以我做很多事情都比较厉害。说白了,就是厉害的人,到哪里都厉害。这是事实。
所以呀,同志们,这个市场很残酷的,经济都下行了,我们还有什么资格成为普通人。
Now or never;live or die呀老铁们。
我们的优秀,都是被逼的;
哪有什么平庸的资格;
平庸就是死呀。
作者简介
Spenser,往返香港和深圳的金融老司机,2017年他开班千万级写作课,帮助职场人挖掘个体价值,让很多人实现了年入百万。
这篇文章是不是很有深度,如果你希望和他一样,实现自己职场的迅速提升,长按下方二维码,和我一起关注Spenser吧。
作者:S叔
点评:姚 莹教练
主编:宋一凡教练
编辑:邱甜甜教练
配图:来自网络
【往期精彩】
MCC晚读|38岁浙大学霸Facebook总部跳楼:人到中年,人生半坡
【今日互动】
你认为一个优秀的人需要具备什么?
欢迎在留言区交流
【合作】
邀请吴导演讲、合作等
请联系市场部负责人
电话/微信:18025415334
缘分,或许就在“在看”里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吴咏怡企业教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