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前CEO施密特:人人都需要一个教练

埃里克·施密特(Eric Emerson Schmidt ), 男,1955年4月出生于美国华盛顿州,2001年到2011年十年间在谷歌担任CEO,也曾是苹果公司董事会成员,目前为谷歌执行董事长。同时他亦为卡内基美隆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理事会托管者,并亦是程序编译器lex的共同作者。 ——内容摘自百度百科 2009年《财富》在CNNmoney有一个栏目叫《最好的建议》,请全球的各界名人谈他们至今所收到的最好的建议,并录制了短片。其中,访问谷歌的董事长和CEO——当时54岁的埃里克·施密特: 建议WiFi下观看   他说:人人都需要一个教练。 “约翰·杜尔给我的建议是,拥有一个教练。这个教练应当是比尔·坎贝尔” 约翰·杜尔——KPCB风险投资公司的合伙人和Google公司的董事,全世界最具传奇色彩的风险投资家之一 比尔·坎贝尔——他曾经担任过哥伦比亚大学橄榄球队的教练和现任学校董事会主席。同时,坎贝尔还是苹果史蒂夫·乔布斯等硅谷巨头的教练 最初听到这个建议,施密特说 我毕竟是一个CEO,我有很丰富的经验,我不需要帮助,我在这方面是最强的,教练能给我什么建议?难到我做错什么了? 施密特和坎贝尔交流后发现 其实,这不是教练做的,教练不需要在这方面比你更强。教练并不是在教你什么,教练必须观察你,并使你做出你最好的表现。教练用不同的眼光看事物,用他自己的语言描述给你,并且讨论如何处理问题。 “坎贝尔对谷歌的贡献,确切地说是怎么说都不为过。实际上,是他策划了公司的组织架构。”   比尔·坎贝尔   管理者教练(Executive Coach)对于组织和高管个人都帮助巨大。高级管理者都会面临很多挑战(在施密特的《管理者需要教练吗?》一文中有介绍),为了高效和稳定的绩效表现,组织确实应当为高官们或者是高管团队雇佣有一个值得信赖的教练的支持和帮助,因为,我们选择其作为组织高管的目的是--期望更卓越的绩效。 教练(coaching)是一种交谈,对话;其存在于教练(coach)和学员(coachee)之间的一种动态的交流,目的是帮助学员达到目标,提升绩效,以及实现更大的成功。教练是目标导向,支持变革和提升绩效的。 事实上,很多管理者或者“大人物”都有自己的教练,只是很多教练非常低调或是隐身。 人人都需要一个教练 “人永远做不好的一件事就是无法真正看清自己,教练在这个角度上发挥的作用非常之大” 近年来教练事业发展很快,很多企业都运用教练技术来提升自己和发展团队。 那么要怎么样,才能成为一名成就了自身、他人与组织成功的优秀教练呢? 拓思PCP专业教练认证课程”是首个获得国际教练联盟(ICF)认证的中文教练发展课程,通过该课程,学员不但能系统地学习先进的教练知识和技术,而且可以长期专享教练社区的辅导和支持,最终申请ICF的专业认证(ACC、PCC、MCC),成为国际认证的教练。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拓思顾问与教练机构

【原创分享】不忘初心

文/吴咏怡企业教练 世界是圆的,在香港大学SPACE中国商业学院的一个学生微信群中,重遇十多年前在深圳一起吃过一顿饭的学生,经过他的提醒,我才想起他是我在物流行业工作时,深圳办事处的一个下属的中学同学,后来他在微信中问我一个当年他想问的问题,我很好奇为何十多年后他还想知道答案,是甚么问题?我说欢迎提问,他问我:“你当年做到外企高管职位,算是身居要职,为何突然离开,而去投身一个不为人知的新行业——体验式教练技术培训?” 我听到这个问题,会心一笑,没想到这个问题令他不解多年,到今天还耿耿于怀,还想知道答案,我说我会以文章的方式去解答他。 当年果断离职 当年,即1996年,物流行业内很多人也对我的离职十分惊讶,我当时十分迅速,不足一个月把全美最大货柜运输公司的广东省销售总经理位置让出,加入当时刚起步一年的体验式教练技术培训公司,是什么动力促使我作出果断决定,离开工作差不多十年的物流行业?有同行说我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是的,但同时也应该说是因为一个人的意外死亡而令我重新思考自己的未来,令内心的梦想充份燃烧起来,拿出勇气去冲出七年十个月的舒适地带。 事业的转折来自师兄的影响 1996年9月26日是我亊业的转折点,我的港大师兄陈毓祥的突然去世令我震惊,26日早上我正在广州国贸大厦美国总统轮船公司的办公室上班,一切平静如常,我的大学好友从香港打电话来广州,在电话那边告知我:“你的偶像在钓鱼岛遇上意外逝世了!”我真的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他当时只有45岁,他是我眼中的成功人士,是香港大学的骄傲,正在他人生的高峰,却永远地停留在这个年龄。从七十年代初开始,他先后做过电台时事评论员及中学教师,还做过节目主持人、编导、监制、电视部副总监,后又做过快报执行董事。他热心社会活动并积极参与。1985年,他当选为香港十大杰出青年,从而开始了他的社会活动生涯,1995年荣获新华社香港分社委任香港地区事务顾问。 师兄是我的启蒙老师,从初中、高中这七年时间伴我成长,因为小时候家里穷,我只能听电台广播成长,他当时是香港电台时事节目主持人,他的声音沈实而有力量,欣赏他对时事的中立及坚定的立场,和他邀请的嘉宾交流时,思维敏捷而不落俗套,他的节目带给我很多正面影响,为我的思维模式建立正向基础,我大学毕业后,在旧生会活动中还见过他,绝对是儒者风范,低调务实,我当时年轻,没有勇气走近偶像,只是远远地仰慕着他,内心充满尊敬及感谢。 一直知道师兄是香港保钓运动的领袖。早在七十年代他便积极参加保钓运动,1971年更任香港学联保钓运动中学生组组长,积极参加当年保钓大行动。在我眼中这是在大学时的热门血年代,踏入社会,这样的狂热应被生活重重事情所减弱或低头吧,可是师兄在他的盛年,这份激情还在,1996年9月22日下午4时15分,他领保钓联盟17壮士乘坐“保钓”号货轮出港,任务是毁掉日本右翼分子前不久在钓鱼岛上竖起的灯塔,并在岛上重新树立中国的国旗,以确立中国的主权。 一路上“保钓号”多次遭日本舰艇与军机围追堵截。26日上午9时许,他身先士卒,率领5名突击队员跃身跳入海中,向钓鱼岛游去。不料不谙水性的陈毓祥入水时脚被绳索缠住,头部又撞在船舷上,迅即被巨浪淹没。当他被救回船时已不省人事。遗下老母、娇妻及一双年幼的儿女。我当知道这消息时,除了惊讶外,心中对偶像有点气,他不懂游泳,为何那么儍跳下水,但是又是理解,因为这份浓烈的爱国之情已经令他不顾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所以在网络上,对他的事迹给予评价为:“英雄不朽,国人榜样。” 走出舒适地带 那个早上,听到他突然离世的消息后,我静静地从办公椅上站起来,看着窗外广州繁华的商业街头景色,不断问自己,师兄45岁还在追逐他的爱国梦想,甚至为此而献出生命,虽然在他人眼中不免扼腕,但至少他没有遗憾而离开。我现在只是34岁,我还年轻,为何不能尽早去实现梦想,做自己喜欢的育人、助人的教练行业呢? 我1995年在一个新成立的教练培训公司作为学生,认识教练技术,半年后,因为自己的全身心投入作义工及助教,被邀请作投资者,不参与营运,我欣然答应,因为这行业是我喜爱,可以支持他人改变,有意义的事业,创办人也曾经多次被邀请作管理者,那样可以更积极参与公司发展,但当时都被我婉言谢绝。之所以没有踏出这步,是为了外资企业的安逸、高大上的形象?为了这些诱人的福利?当时在广州,我住在公司支付房租的宿舍,公司给予司机、手机、手提电脑、应酬支出,出差深圳及其他地方,可住5星级酒店,接近8年的熟悉工作环境,有令人羡慕的职位,有同行的敬畏,在同学眼中算是出人头地,可以去美国总部、亚洲总部、中国区的更高职位,这实力宏厚的外企还有无数可能性,真的是适当时候作这样的冒险式改变? 可是后来想想,这些声音不及一个强大的声音:“如果你快将死亡,你会如何选择?” 师兄的逝世给我无比的力量,引爆了我尚处在萌芽状态的梦想。我和自己说:“还等甚么,梦想已经在前面,勇敢地把它梦想成真吧。”经过约一小时的自我对话,我拿起电话,向人力资源总监提出离职,并迅速把离职要求的邮件发出,把一切后路封锁,让自己义无反悔地向前走。 勇敢追求梦想 有人说死都不怕,还怕甚么?于是我带着视死如帰的承诺加入一个全新的行业,近20年的经历,甜酸苦辣,无数次想放弃、想退缩,回到舒适的、传统商业工作环境,但是我很清楚自己为何加入、为何坚持,师兄对梦想以行实言的身教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时常提醒我、激励我,为自己无愧的人生负责任。我会永远记得他的教诲、他在我最初形成独立思考时对我的影响及引领,我会不忘初心地追求梦想,活好每一天。 在大理沙溪 于2015.2.22 ****原创文章,转发请注明出处****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吴咏怡企业教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