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C早读 | 复盘 — 教练学习的“思维反刍”

早 在培养教练和进行教练实践的过程中,我经常被问到一个问题:如何成为一个好教练?如何提高自己的教练能力?每当有人这样问我这类问题的时候,我都会反问一个问题:“你是如何做教练复盘的? ”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教练的自我复盘对于教练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且不可缺少的环节,是一个宝贵的 “思维反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将教练对话中的细节再次客观呈现: 思考当时是如何想的? 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是如何设计的? 预想接下来如果换一种方式可以如何? 如同与被教练者隔空进行双向交流,穿过时间隧道回到当时的自己,与那个时候的自己对话,在过程中思维不断发生碰撞,不断激发新的创意,新的思路、新的可能性在此萌发,通过自我总结,勇敢地面对自己,向自己学习,向他人学习,为下一次的教练做好充分的准备。 囯际教练协会(International Coaching Federation, ICF)要求准备考取不同级别的教练要有不同数量的有偿、无偿教练时数,希望大家通过实践去体验教练理论及知识,发现“知道”与“做到”的差距。在积累实践时数的过程中,ICF也要求准认证教练聘请已经认证的教练当指导教练(mentor coach),至少十个小时,包括团队及一对一的指导,支持他们的实践。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每一个教练背后都需要一个教练。 作为指导教练或在培养指导教练的时候,我都会要求教练们去写教练对话后的反思报告,交了反思报告后,才会进行反思总结的对话,这样的指导更有效及有针对性,这是支持教练们的进步的最好方法,效果神速。 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教练对话,在每一次教练结束之后,你在欣喜被教练热情洋溢的赞赏同时,也一定会发现自己很多机会的错失,很多改进空间的存在;对于一个自己欣喜的教练对话尚有如此多的调整的可能性,而一个不满意的教练对话中可以让自己获得成长的内容就更多。在每一次教练结束之后,通过反思教练过程,看到自己做得好的地方,以及可以提升和改进的地方,就会不断地获得成长。 很多初学者在教练对话之后,被要求去㝍总结报告时,第一反应是抗拒、拖延、不情愿,觉得麻烦,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做,在我的个人学习和教练实践的过程中也曾经经历过对于复盘从不理解到乐此不彼的过程。“教练”不是一个职位和头衔,它更多的是一种专业素养和专业自律的华冠。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在2003年学习辅导学研究生课程时,毕业论文要求我们找十个人自愿被辅导,每人十个小时,每次要做自我反省报告。另外我们还要自费请一个辅导员,被辅导二十个小时。每次被辅导、或辅导他人后,我们都要㝍总结报告。这十个辅导个案的总结报告及自己被辅导的反思报告就是硕士毕业论文,辅导员对学员的评价也占毕业论文的分数中的一部分。 当时听到这样的要求,第一反应是觉得“烦”,但我和自己说,虽然我是教练技术的老手,但在辅导学上,我是菜鸟,先服从校方的要求,相信校方的专业。而在研究生毕业后,我发现我的自我教练及教练他人的洞察能力大大提高,绝对与撰写上百个反思报告有关。这真的是先苦后甜、先慢后快的修炼。由于自己受益于反思报告,在我设计的专业教练计划(PCP)或为企业培养内部教练的培养计划时,反思报告是必须的元素之一。 反思报告内容包括自己的满意度、目标与现实的差距、学习到自己的盲点及技术的运用的熟悉程度,还有下一步的修正行动,以下是教练出席小组教练实践活动后的反思报告的形式: 小组会反思报告 对自己: 1、整个过程,对于你来说,学到了什么? 2、在这个过程中,你发现你的阻碍是什么? 3、你的启发是什么? 4、下一步行动是什么? 对他人: 5、1-10分,给今天的小组会打几分?为什么打这个分数?还有哪些可以提升? 这个反思报告的目的是支持教练们从自身到他人的角度去反思、反省,找到个人及团队需要突破及成功的地方。 我的一个学生曾经写了一个反思报告,我非常欣赏,部分内容如下: 1、 整个过程,对于你来说,学到了什么? 从后往前看人生蓝图,具象化与话题的进一步区分,发现期待背后的标准与体系。 2、 在这个过程中,你发现对你的阻碍是什么? 不愿意面临的情绪与内心标准的冲突。 3、 对于你的启发是什么? 接纳自己的内在声音,尝试在压力背后突破自己的原有模式,用更多的自我肯定代替自我批判的声音。 4、 下一步是什么? 根据内心的声音选择要做的事,并在自我批判时给予自己更多的肯定。 5、1-10分,给今天的小组会打几分?为什么打这个分数?还有哪些可以提升? 9分。感受到被关注和被帮助,被教练之后看到了盲点,感受到有些开心和收获,如果可以换个方式根据感受解读情绪背后的期待和挖掘内在冲突就更好了。 有时看到工作繁忙的学员,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要撰㝍那么多反思报告,有时收到报告的时间是凌晨一两点或早上六七点,我也会问自己是否对他人太苛刻、太严格,有时会对他们复盘的要求有所动摇。 近日看到一个报道,香港一位出色的乒乓球运动员也遇上一位要求写反思报告的教练,和我的要求一样,这让我对学员及新手教练在复盘的要求更坚定。这位运动员在香港《明报周刊》杂志上的部分报道如下: 香港女子乒乓球一姐杜凯琴,香港主力核心成员,带领团队在团体赛中与各国高手对决,二月世界杯取得铜牌,五月瑞典世锦赛再取得一面铜牌。 凯琴6岁时,妈妈帮她和哥哥在体育馆报乒乓球兴趣班,可是她一进跳舞室就哭,宁愿跑到隔壁乒乓球班帮哥哥执球,妈妈只好让她一起学乒乓球。 从小学打到中学,经过无数次比赛渐渐在学界扬名,“妈妈说我小时候最怕输,玩任何游戏输就会哭,她想我习惯面对失败,所以经常帮我报名参加比赛,希望我学会面对输的感觉。” 长期的实战经验,令她的乒乓球越打越好,不到十五岁已经加入港队。 瑞姐的出现改变了她的人生,教练张瑞是前国家队成员,退役后致力于栽培后辈球手,当时凯琴在世界乒联18岁以下的组别排名第一,港队派瑞姐做她的总教练,为2014年青奥会备战。“当时知道可以参加青奥会非常兴奋,这是我小时候的梦想,四年一届的青奥会,年龄组别是14岁到18岁,一生只有一次机会。”有目标不代表会改变,刚开始凯琴对这位教练非常抗拒,“体能上技术上的训练我可以接受,但瑞姐要我一星期写三篇训练日记,当时很抗拒,运动员打好球就可以,为什么要写日记?当时觉得瑞姐很烦、很讨厌。” 瑞姐要她记录每次训练的感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训练后已经疲惫不堪,她用尽各种方法和瑞姐对抗。“参加青奥会前有很多外团赛,要赢才有机会取得‘入场券’,虽然一直和瑞姐对抗,不过比赛如果照她的方法去做,打赢对手的机会大了很多,渐渐开始对她信服。看到瑞姐比我还紧张,把每一个对手的打法全部记录下来,再针对他们的优劣为我设计训练方案。我成功她比任何人都开心,她像妈妈更像大姐姐,以身作则教我待人处事的道理。” 结果她不单完成参加青奥会的儿时梦想,还在女子单打、混合团体取得两面银牌,为港争光并当选“杰出青少年运动员”,两年前香港举行的里约奥运外团赛东亚区十六强,凯琴以局数4-2爆冷,淘汰世界排名第一的名将刘诗雯,一战成名跻身世界级球手。而现在,“训练日记”已经成为赛前功课,帮助她了解自己的能力,改善个人问题,同时分析对手找出拆解方法。瑞姐是她的精神支柱,有时单身一人外出比赛,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打电话找瑞姐,赛前时紧张失眠,压力大到难以承受时,也由瑞姐为她辅导,令她在乒乓路上摘下一面面金牌。 因此,我更深信培养ICF认证教练和世界级运动员是一样的,必须支持他们经过大量的反省、总结、改进,才能持续快速地获得自我成长。 世界上最快的捷径就是:脚踏实地 我常说高徒出名师,在挑选学员或被教练者时,必须找出有意愿改变的人才;而在要求交反思报告时,是严师出高徒,因为我深切知道文字是最能帮助我们作深度自我反思、提高自我认知能力的工具。 教练的角色是支持客户看得深、看得广、看得远的人,必须具有先知先觉的能力。如何拥有这个能力?…

PCC评估标准微课手记<4> | 开个脑洞:教练状态为什么需要“修炼”呢?

在本期微课中,黄健教练为我们讲解了ICF第四项核心能力“教练状态”及其对应的PCC评估指标。 课后与几个小伙伴私下交流,大家对这期微课的评价都非常高,都是大呼过瘾啊! 微课中,黄健教练为我们全方位的讲解了“什么是教练状态?”、“如何修炼教练状态?”,还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ICF11项核心能力之间的闭环关系,有利于我们全局把握“教练状态” ——  “ 设定教练目标是基础,是定海神针,帮我们锚定方向不偏离,或者偏离了也能随时拉回来;有效沟通是术、是技巧,也就是聆听、发问和反馈;做好这些的前提是共同创造关系,有好的关系才能建立好的沟通。这就要和被教练者有信任和亲密度,要做到这些教练的状态就很重要了。有了教练状态,和被教练者建立了信任和亲密度,被教练者才更愿意打开自己同教练分享自己的感受。” 此外,黄健教练还通过分享和问答环节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是教练状态”,真是太厉害了。 但在大呼过瘾之后,我不经陷入苦恼,黄健教练可谓360度全方位、无死角的为我们讲解了“教练状态”,那我该如何写课后分享呢?(><捂脸痛哭) 考虑到对于“教练状态”我也还在摸索修炼中,所以接下来只想和大家聊聊我的一个思考,我们一起来开个脑洞~(PS:下文只是我个人的思考和感受,并非理论层面的探讨,仅供交流) 教练状态为什么需要“修炼”呢? 微课中,黄健教练说“教练状态就是教练过程中的‘道’”,我相信大家对这一说法并不陌生,因为PCP课程开篇我们就接触了教练中的“道、术、器”,但知道“道”的存在,并不代表理解了“道是什么”。 我记得在M1课本中“道”字的下面配了一个“太极”符号,当时我觉得这估计就是一个象征符号而已,还没有太深的体会。随着课程的逐渐深入,我意识到原来“太极”符号是对“道”的隐喻,“道”如同太极一般无形胜有形,感觉越发神秘且有些难以琢磨了。 但通过这次微课的学习,我对“道-教练状态”又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同样用“太极”来做隐喻,“教练中的术和器”如同太极中的招式和兵器,而“道”如同太极中贯穿全身的那股“元气”,招式和兵器只有在“元气”的带动下才能达到不为外物所拘、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好吧,但还是觉得有些悬乎,这时脑海中突然跑出几个念头: –  教练状态为什么需要“修炼”呢? –  为什么我们还总会探讨要“如何保持教练状态”呢? –  “教练”是一个角色,那在我们生活中还有什么角色同样需要修炼或保持状态吗?以及有没有什么角色是不需要修炼或保持就可以一直在状态呢? 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思考: –  首先,先来罗列一下我都在生活中扮演着什么主要角色吧? –  看着这些角色我在想,在哪些角色下我不太会考虑状态的修炼或保持呢?(在这里我用的是“不太会”,因为也不能完全排除,只是从我个人角度来看,也是因人而异、因情境而调整) –  为什么在女儿、妻子、朋友的角色下我不太会考虑“状态”的修炼或保持呢?而为什么在教练、职场和学生角色下我普遍都会考虑,只是在职场和学生角色下我们更多考虑的是如何保持状态,在教练角色下可能修炼和保持都需要考虑,这是为什么呢? 【在此,我们不妨先放下理性分析,因为“教练状态”本就是一种感觉和体验,我尝试着把自己放置到“女儿、妻子、朋友”这些角色中,去感受和体验自己当时的状态。。。。比如说在“女儿”这个角色下。。。。】 有了这些发现后,我将其套用到“教练”角色下,我问了自己几个问题: –  你有质疑过自己的“教练”角色吗?为什么? –  在没有被教练者时,你还记得自己的“教练”角色及角色下的责任吗? –  你真的信任自己及被教练者吗? –  如果你想活成一名“教练”,你愿意用心关注和感受周围人的需求吗?你愿意做出什么调整? –  如果你愿意,那愿意的原因是什么呢? –  如果你不愿意,那背后隐藏的又是什么呢? 我感觉自己迎来了一个“Aha, Moment”,以后我会经常用这些问题来自省,或者当我感觉最近没有教练状态的时候,我也会再次尝试让自己进入其他角色,去感受、去体验、去调整、去修炼!! 【编后语】 文中我只是给大家开了一个脑洞,并谈了谈我在脑洞中的发现,没有对错标准,只是个人的体验和感受。而且我相信每个人进入脑洞后都会有各自不同的体验和发现,期待大家在留言区一同交流,提出你的看法。 还有,不要忘了7月10日,第五讲微课“积极倾听”,王友健教练与您不见不散哦~~ 【全文注解】 1、什么是PCC评估标准(英文:PCC Maker)? —— 2011年ICF(国际教练联盟)邀请了一批资深教练和专业评估员一起讨论,如何将PCC评估指标变得更加公平和一致,他们在听了近100个小时的教练录音后,找出了PCC教练水平的共同要素,最终用了三年的时间,在2014年发表了47个PCC评估指标。 这47个PCC评估指标是以ICF11项核心能力为基础,给第2项-第11项核心能力界定了3-8个可以观察到、可以度量到、还有一致的具体行为要求。 2、拓思为什么要开设PCC评估标准微课? —— 2018年8月1日,ACC考牌做了一些改革,ACC考牌录音的评估标准不再以ICF11项核心能力作为标准,而是用从ICF11项核心能力发展出来的47个PCC评估指标作为标准。所以拓思希望通过PCC评估标准微课帮助学员顺利考牌,成为一名优秀的ICF认证的ACC教练。 补充阅读: 1、往期回顾: PCC评估标准微课手记<1>…

MCC早读 | 东方的8个学习阶段

人的自省能力可以分八个阶段:从“无知无觉”到“有知无觉”、“有觉无知“,然后到”有知有觉“。其中“有知有觉”再分为三个阶段:“后知后觉”,“当知当觉”,到“先知先觉”。同时在当今的商业环境下,做为领导者的“先知先觉”状态是最有魅力及说服力的,能够吸引及巩固优势人才为团队付出能量。当人具有“先知先觉”的能力,如何运用是一个选择,所以培养领导者的“正知正觉”是企业成败,乃至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命运的关键。 01 “知”和“觉”的区分 “知”是“知道”,知道与不知道这个事情的存在;“觉”是“感觉”和“察觉”。 “感觉”是对事实情感的反应,分为有感觉与没感觉;“觉察”是洞察事情会带来的可能性短期与长期影响、辨别构成的多种因由、认知事情对自身及团队的价值!察觉力是视乎个人的经验、年龄、环境而培养出来的分析和认知能力! 02  自省能力的八个阶段 无知无觉:有多少事情你根本不知道? 什么是“无知无觉”?在日常管理中,有些事情是领导自己不知道,没有人告诉他。因为下属觉得事情不重要,不需要汇报给领导,或者觉得领导知道这事会更烦,刻意不汇报。当然也有刻意隐瞒,不把事实告知上司;或是他人告诉了领导,领导在装听状态。 根本对事情漠不关心,虽然听了,没有上心,听了等于没听。没有去到“知道”的层面;在“不知道”的状态下,当然不会有感觉及察觉的层面。 可是领导在“无知无觉”的状态不等同这事件对团队、对企业没有影响——因为领导不知道事情的存在,所以没有做任何预防和补救工作!当事情败露,已是无法补救、为时已晚! 有知无觉:有多少要事被你忽略? “有知无觉”是指领导知道事件存在,可是欠缺敏感度、危机感,觉得不重要,而把焦点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缺少深入思考其成因及影响力,把事件当作平常、日常事务处理。因为上级没有警觉性,事情没有得到恰当的处理,其负面影响力悄悄地蔓延。 有觉无知:有多少觉察却无法表述? “有觉无知”是指领导有感受上的觉察,可是欠缺自我表述和整理能力,让感受存在于自己体内,却无法梳理和表达。因为领导者缺少表述及将事情放在桌面上的能力,沉静在自己的感觉之中,负面情绪和影响力侵蚀自己的内心,并在团队中传播。 有知有觉:其中包含以下三个状态 后知后觉:亡羊还需补牢 “有知有觉”中的“后知后觉”阶段是指事情出现问题,可能到无可救药的地步或危急状态。领导发现后果严重,要出手参与,只能把这悲痛经验作为日后“当知当觉”或“先知先觉”的基础,以学习、正面、积极态度去要解决现况、承担责任与后果,同时寻求补救、设定预防措施,以避免重蹈覆彻,从“痛苦”中“成长”。 当知当觉:让企业有惊无险 拥有“当知当觉”的自省能力是指领导察觉事情的重要性及影响力,在过程中非常敏感,警觉性高,能实时做出适当调整,及时修正已偏差的方向,带领团队在“有惊无险”下完成工作。 先知先觉:未雨绸缪 “先知先觉”是指在事情未发生时,领导者凭着丰富的经验及分析能力,能够充分预知一切可能的危机、可能的障碍、成功的要诀,并做出充分准备与预防,使团队按部就班、不慌不乱下顺利完成工作,令团队成员佩服,令对手及同业者钦佩敬仰! 正知正觉:以德立业,业行百年 德商(Moral Intelligence Quotient,缩写成 MQ)是指一个人的道德水平或道德人格品质。2011年美国伦理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布鲁斯·温斯顿出版了《德商:为什么比情商和智商都重要》,将“德商”的概念具体阐述为五条原则:不造成伤害、让事情变得更好、尊重他人、公平、友爱。(摘自百度百科) 当一位领导者具有了“先知先觉”的能力,即可将此能力运用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选择环节,同时这些决策的结果将影响整个企业的命运和存亡。而此时领导者的“正念”就至关重要。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设立“企业社会责任部门”,强调企业公民意识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让员工置身于一个“爱”与“责任“的企业环境中,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和荣耀感,提高企业的内部凝聚力的同时回馈社会、关爱弱势群体,构筑具备“正知正觉”的强国经济。 03 “先知先觉”的修炼秘诀 必备要素是“愿意”,心态上愿意相信“我是我最大的障碍,我是我最大的希望”,愿意往自己身上找问题,愿意往自己身上找答案,愿意主动行动改变局面! 主动找你信任的人寻找支持,他/她可以中立地指出你的改进地方,向你心目中的“贤者”取经。教练型导师或一对一的企业教练就像一面镜子,通过对话来支持领导去反省。通过专业的教练步骤,带领客户抽丝剥茧,循序渐进,从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来回顾、自我发现和深入思考。总结与思考得愈多,必然会促进一个人的成熟度及自省的洞察力,智慧便得到提高。 接收了外部声音后,严格要求自己反思及沉淀,坦然面对自己,对自己诚实,勇敢接受、接纳可能令你不舒服但能够提高你的领导力的声音。构想改善方案并付诸行动,这才是自省旳最终目的。身边人看到你由“自省”至“自醒”到“自改”——以行动和成果对自己及他人诚信! “以人为镜”是一个“自省”的快捷方式,但是最后接不接受“镜子”投射出来的讯息还是靠你自己。要知道,除了你在小心选择“镜子”,好的教练也在挑选“愿意”的运动员,有效的策略是以自己的意愿来吸引他人的意愿。 学员李蔚分享: 第二次参加M1模块儿的学习,两天半下来,两位大师倾囊相授,同学们的真诚分享,有一种自我打开和被滋养,被赋能的来自心底的幸福感! 从“无知无觉”到“正知正觉”,再到知行合一。 修己达人,修己为先,修己先要具备自我认知和觉察的能力。回想经历过的“无知无觉”的自己:认知水平有限,而且完全生活在“自我”中,少有自我觉察的能力,少有去体会他人的感受…….现在只能感激家人,朋友,同事对当时的那个我的包容。在碰壁痛过之后,随着年龄的增加,反省也会越来越多,在不停的学习中,渐渐“后知后觉”,能体会到这离“当知当觉”“先知先觉”和“正知正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想坚持不懈地反思和“自我教练”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了解“身在何处”,让自己更敏锐,更睿智! 教练要帮助别人“向内探索”,要先学会如何更好地在自己身上“向内探索”-自省,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想恐怕比较难提出让别人深省的问题,没有这样的问题,又何谈教练? 这一切的基础,我的理解就是要“有知有觉”! 知易行难,永远是个硬道理!知行合一,从来就像一种挑战!把学到的教练技术和理念很好地应用到教练过程中算是一种知行合一,而在为人处世中做到知行合一,是一种对价值观和信念的坚守,此刻,我理解了为什么要“向内探索”,那是在做选择时再次直面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教练能够帮到被教练者,也就是帮助被教练者唤醒和遵从内心的价值观和信念,做出“倾听内心声音”的选择:) 关于吴导给的“如何成为一名好教练的三点建议”的思考 第一,淡定,中立和自信:要锻炼强大的心理素质,也要时间和阅历的积累,敢于跨出舒适区,敢于不断挑战自己,或是有足够的忍耐和毅力在专注的领域中不断精进,不断超越,让时间和阅历成为自己的财富,内心拥有这样的财富,才会有属于淡定和自信。格局和眼界开阔了,才能更好地找到“中立的位置” 第二,开放和接纳:世界因为不同而丰富多彩,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当我们面对每个被教练者的时候,一定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他/她与我们自己,或是我们见过的人可能有很大的不同。教练的初心是去帮助别人,如果没有足够的开放和接纳,我们无法与被教练者建立信任和链接。 记得吴导分享了一个case,被教练者向她坦诚自己是双性恋,大师的问题让人叫绝:“哪个让你更兴奋?”……我想被教练者此时一定会感到吴导对他的接纳,当这种接纳很稀缺的时候,随之而来的应该会有感激和信任,带着信任,我们才有可能同被教练者围绕着被教练的主题,进行有效的对话。 第三,善用工具:那么多教练工具,找到被教练者需要的,才能真正地发挥出他的价值。我想这需要的是对每个工具有深刻的理解和对被教练者当下的洞察。平衡轮,量化提问,思维导图…….一方面工具要多多益善,在自己的工具箱中随时待命,另一方面如何通过有效聆听,探究和发现别人真实的需要……学习,练习,再学习,修行路上从来没有捷径…… 十分仰慕大师的犀利,心底也在告诉自己:那是几十年孜孜不倦的修炼,那是阅人无数后的厚积薄发!教练之道:是一场漫长的自我成长的旅程…… 后记:课上我为自己选择了教练主题“提升和母亲的沟通质量”,小组练习里,子琪,Linda和Dora用提问的方式系统地帮我梳理了这个问题,带着自省,下课回家的路上我给母亲打了电话,跟她讲我周末上了教练课,还选了“提升和母亲的沟通质量”的教练主题,告诉她过去的沟通中很多时候我很固执….还没等我说完,电话那端传来母亲的动情的声音:“不,是妈妈固执……”,这几年我们母子沟通时而出现的中那堵“墙”仿佛在刹那间便消失……我现在未曾想未来要通过教练的方式能帮助多少人,而我隐约地感觉“自我教练”会让我的人生不同,不惑之年,希望能慢慢打开人生中更多的美好! 本 文 作 者 教练是一个不断向内探索的过程,想要了解教练技术,想要知道吴咏怡是谁,请大家欣赏短片《我是谁》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精彩课程 作者:吴咏怡教练 音频:吴咏怡教练…

PCC评估标准微课手记<3> | 与我一起探寻“建立信任和亲密”的教练氛围

在本期微课中,柏云教练为我们讲解了ICF第三项核心能力“建立信任和亲密”及其对应的PCC评估指标。在分享这些专业知识的同时,柏云教练还为我们分享了很多她自己的教练经历及个人感悟,可谓收获颇丰。 接下来,我将在微课和《专业级教练认证手册》的基础上,和大家交流一下我的思考及学习感悟: 信任 & 亲密 “建立信任和亲密”对应的是“CDCA理论”中的“C-联系”,在这一部分教练需与被教练者建立一定的信任度和亲密度,从而为之后的教练对话打好基础。 可是如何与被教练者“建立信任和亲密”的关系呢?还有和被教练者之间的“信任和亲密关系”又该如何衡量呢?这个度该怎么把握? 正因为心中存有一系列的疑问,所以这部分我感觉自己一直做得不太好,也在努力尝试寻找各种方法,但迟迟没有找到突破口,直到学完PCC评估指标第三讲后,我才发现原来自己之前的方向错了。 在探寻如何与被教练者“建立信任和亲密”之前,我们应该先明白何为“信任和亲密”? 【信 任】 信任是相信对方是诚实、可信赖、正直的。(来源于百度词条) 【亲 密】 亲近是指感情、关系等亲近密切。(来源于百度词条) 以上两个释义的核心词是“相信对方”、“亲近密切”,额。。。还是不太理解,感觉就像在学习做菜,师傅告诉你这道菜需要“加盐少许”,瞬间一脸懵,师傅“少许”是多少啊?陷入一个死循环中。。。 好吧,我们换一个思路,对于这类有些抽象的概念,我们先不要急着找方法,先体会一下,你会发现原来师傅说的是一种感觉,我们需要在特定情境下去感受它的存在,而非一味寻找方法。 “信任”和“亲密”是一种感觉、一种氛围。“信任”是通往“亲密”的桥梁,而“亲密”又如空气一般弥漫在整个教练对话之中,“信任”拉着“亲密”一起为被教练者创造一个安全、平和、全然放松的自我成长空间。 如何在教练过程中营造“信任和亲密”的教练氛围? 在理解了“信任和亲密”实际上是一种感觉、一种氛围之后,我开始思考,感觉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除了感受之外,还可以做些什么努力去营造这个氛围呢? 对此,ICF11项核心能力“建立信任和亲密”对应的PCC评估指标为我们提出了三条切实可行的行动和思考方式: 针对这三条PCC评估指标的具体内容我就不展开描述了,我想重点和大家分享几点: (1)在教练过程中,要学会“认可”被教练者,一是可以让被教练者感受到你对ta的关心和支持,二是以此让被教练者看到自己的优势和成长,从而为被教练者赋能。这一点有时容易被忽视,所以教练要特别留意。 (2)“尊重”被教练者,不光表现在语言上,还存在于教练的举止和表情中,所以教练要时刻保持对自身的觉察。你是否发自内心的“尊重”对方,ta是可以感觉到的,没有“尊重”谈何“信任和亲密”。 (3)教练对客户的“支持行为”同样不能停留在言语上,这让我想到一句话“此时无声胜有声”,在教练过程中我们可以改为“有时无声胜有声”,教练要给被教练者留出思考的时间,耐心倾听ta的想法,鼓励并允许ta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4)全身心的关注对方,倾听ta的想法,感受ta的状态、情绪和能量,“共情”让被教练者觉得ta不是一个人,教练与ta同在。 (5)在教练过程中,教练要有勇气向被教练者坦诚自己的感觉、困惑、情绪,不要让这些成为教练自己的干扰,从而从心里推开了被教练者,教练要以反馈的形式告知被教练者自己的感受,只有教练坦诚,被教练者才会更有勇气打开自己、面对自己。 总而言之,我认为在教练过程中教练要想营造“信任和亲密”的教练氛围,那不光要看自己和对方是否保持“信任和亲密”的关系,还应该要觉察自己和“内在的自己”是否保有“信任和亲密”的状态,从而更好的支持被教练者,与ta一同在一个安全、平和、全然放松的空间内,放下恐惧,探寻未知。 【编后语】 经过三期微课的学习,我感觉自己像在拼乐高积木,目前马上就要把底座拼好了,还差一页有关“教练状态”的说明书。 在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我获得了好多各式各样的乐高积木,并不停地在手里把玩,随意组装,但总感觉不得要领,而“PCC评估标准微课”仿佛是一本专业的拼装说明书,让我可以在专业的基础上探寻属于自己的教练风格。 7月3日,第四讲“教练状态”,期待我的女神“黄健教练”的分享~~ 【全文注解】 1、什么是PCC评估标准(英文:PCC Maker)? —— 2011年ICF(国际教练联盟)邀请了一批资深教练和专业评估员一起讨论,如何将PCC评估指标变得更加公平和一致,他们在听了近100个小时的教练录音后,找出了PCC教练水平的共同要素,最终用了三年的时间,在2014年发表了47个PCC评估指标。 这47个PCC评估指标是以ICF11项核心能力为基础,给第2项-第11项核心能力界定了3-8个可以观察到、可以度量到、还有一致的具体行为要求。 2、拓思为什么要开设PCC评估标准微课? —— 2018年8月1日,ACC考牌做了一些改革,ACC考牌录音的评估标准不再以ICF11项核心能力作为标准,而是用从ICF11项核心能力发展出来的47个PCC评估指标作为标准。所以拓思希望通过PCC评估标准微课帮助学员顺利考牌,成为一名优秀的ICF认证的ACC教练。 补充阅读: 1、往期回顾: PCC评估标准微课手记<1> | 作为教练,遇到下列情况你该怎么做? PCC评估标准微课手记<2> | 5分钟带你了解“如何建立教练协议?” 2、ICF各认证等级的核心能力水平要求: 【教练专题】| ICF各认证等级的核心能力水平要求(一) 【教练专题】| ICF各认证等级的核心能力水平要求(二) 【教练专题】|…

MCC早读 | 你说“自杀是解决一切问题最简单的方法”我想抱抱你

每周一早七点,我们在这里等你 我遇到了一个想要自杀的年轻人 我遇到了一个想要自杀的年轻人 我遇到了一个想要自杀的年轻人 2013年,在“对话生命”的公益课堂上,有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对我说:“自杀是解决一切问题最简单的方法。” 当时的我刚刚开始做生命教育,听完他的话以后,我一时六神无主。这样的认知于我而言,是全新的,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怎么帮助他做区分,我当时只是听到以及谢谢他的分享,并没有给予即时的回应。虽然我继续讲课,但是意识到自己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这个观念有点不妥,但并不清楚不妥在哪。晚上回到家,我耿耿于怀地思考了一个晚上。 第二天, 我再问他关于这个问题,他还是振振有词地坚持自己的观点。我通过教练式的对话,了解到他是独生子,还没有结婚,父母身体不太好,而且父母对他的期望很高。那时候他自己在外企工作,工作压力也很大,于是在多重负担之下,他想到逃避的最好方式就是“自杀”。当他看到这个想法背后的原因,开始思考如何用更成熟的方法去面对一切困难。 后来我和自己对话,寻找自己不舒服的点在哪。我发现让自己不舒服的地方,是觉得想自杀的人是自私的,我不认同他的说法。后来我讲完课后,安静下去,想到自己也曾经有过两次想自杀的经历,当时真的并非是蓄意逃避责任、不够坚强,或是自私地把悲伤留给活着的人,而是因为他们无力承载内心的痛苦。自杀者往往沉浸在强烈的无助和绝望情绪之中,这种情绪超过了他们能够承受的范围,他们也想不到其他方法来缓解这些情绪,所以产生了结束生命的念头。 选择自杀,是因为“我的世界”太过悲伤 心理公众号KnowYourself的一篇有关自杀主题的文章中分享,这种情绪叫自杀情绪(suicidal feelings),即感到想要自杀的心情,是指原本就异常低落、痛苦、迷茫的情绪变得深刻而强烈,以至于结束自身生命似乎成了唯一的出路。处于自杀情绪中的人常见的感受、念头和体验: * 感到活着没有意义; * 感到无法承受的、仿佛没有尽头的痛苦; * 感到自己对他人来说不被需要、没用、没有价值; * 感到深刻的孤独和被抛弃感,感到自己与周遭世界是隔离的; * 感到无助和迷茫,似乎除了结束自己的生命,没有其他选择; * 感到如果自己离开这个世界,其他人都会过得更好; * 憎恨自己,怪责自己; * 身体感到麻木,感到自己被抽离;         …… 曾经,我和“自杀”擦肩而过 我曾经也相信过自杀是解决问题非常爽快的方法,一了百了。在2006年,做一场培训的时候,当时我感觉自己很厉害,说的都很对,但上课时跟一个同样好胜的学生起了很大的冲突,这位有影响力的学生带走一半学生离开课堂。我认为是学生自以为是的问题,后来我的师傅帮我“照镜子”,然后发现其实是我自己的问题,是我的自以为是,是我带着“强势好胜”出来培训的效果,而不是学生的问题。当我向外看觉得都是别人的问题,然后又发现其实是自己问题的时候,这让我非常痛苦、羞愧和内疚。因为我的表现,还影响到了这座城市的整个团队。当天晚上我哭的很厉害,通宵未眠。第二天早上,住在我楼下的同事兼战友打电话来问我状态如何,我说:“我想自杀。”他放下电话,立刻冲上来按门铃。我打开门, 他说:“你还在啊?” 我说:“在” 他问:“你不是想自杀吗?” 我说:“没有,我只是说说而已。” 然后他笑了笑,放心地离开了。当时我就意识到,正常的人也会有自杀念头,这并不是抑郁患者的专利,能想到自杀的人也可以是正常人。   当我们感到压力时,在情绪里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只是一味的焦虑、失望、愤怒、不可以原谅自己、不知道如何面对时,好像解决问题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自杀,这是很正常的念头。但是这个念头怎样去转念?其实就是我们说的,要有“选择”的能力,有没有认知到你冲动的意识?有没有想到如果你去世,对得起你的父母吗?对得起你的同事吗?对得起你自己和你的公司吗?还有抗干扰的意志力,你有没有正视这些干扰?   这次我没有自杀,所以我活下来了。我的老板要求我向所有学生道歉,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但是我也知道,这是我的问题,所以我把这件事情当做是一个客户投诉事件去处理,我向所有的学生道歉,然后和学生一起反思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有所成长,最终成为了一段很好很难忘的经历。   生命金句卡 通过这次的事情,让我意识到,当我们有自杀的念头时,需要快速让自己转念,我们要有意识争取身边人的关注、支持和爱,然后跳出这个念头去勇敢面对问题。另一方面,当事人身边有没有支持他、相信他的人?当事人有没有提高自我意识?这两种元素的互动是缺一不可的。这里的“自我意识”很重要,为什么我们强调自我成长,因为我们偶尔会无知无觉的掉进情绪的坑里面。我们不仅要自己修炼好,对他人的敏感度也要提高,做到先人后事。你有没有这种敏感度?特别是现代社会大家忙于工作,多数情况是只处理事情而不去处理人,其实心情好了事情就会变好。先把人的情绪调整好了,很多事情也就容易面对了。   我另一次出现自杀念头是在2010年,创业阶段的我正在非常努力地寻找盈利模式和经营生存方式,一方面这些都还没有想通,另一方面突然有一位骨干员工要离职,而她是我重要的左右手。当天晚上回到家,我喝了杯红酒,一个人站在没有栏杆的露台上,思考创业以来的辛酸和烦恼,到底下一步该怎么走?我自己也想不通。我很难面对自己的失败,想着如果跳下去就可以结束这一切,一了百了吧。突然又一个念头告诉自己:“我就是喝酒喝得多了!”念头过了,我告诉自己要勇敢地面对这一切,然后回到床上睡觉了。 最黑暗的谷底中,总是蕴藏者生命之花 这两段经历告诉我,我在自杀的情绪中,情绪背后的固定思维是:憎恨自己,怪责自己,难于面对自己所犯的错误,因为两件事情都对我十分重要的事情,作为普通人的我有这种念头是正常的,想要自杀的人的确处于绝望情绪之中,但未必患有精神疾病;美国疾控预防中心数据显示,54%因自杀去世的人,生前未患有任何已知的精神疾病。另一方面,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也未必会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自杀倾向的确是抑郁症的症状之一,但不是每个抑郁症患者都会想要自杀。 生命金句卡 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这只是人生低谷里的一种,不要觉得自己有这种念头是不正常、不能接受的。当有这个念头出现时,也是提升自我认知、自我成长的一次很好的机会。谁没有遇到过痛苦,甚至痛苦到极端呢?谁没有想过用这种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解决呢?但是我们要让自己意识到,然后自己调整过来,自己勇敢地叫“救命”,身边人才会知道如何出手帮助你,只有自己救自己才可以活出不一样的人生。 为了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请选择坚强 2017年,我回香港大学上一个关于生命教育课程,参加者是社工、医生、医院及社区的辅导员,死亡是属于悲伤治疗(Grief Theray),…

MCC早读 | 前馈,打开通往未来之窗

反馈是教练过程中非常重要和有价值的部分,它是照出目标与现实差距的镜子,通过这个镜子,帮助被教练者找到个人、团队以至组织可以改善的地方。在教练中,还有另一种方法,叫做前馈。前馈关注于“未来”,与反馈互为补充和促进,帮助被教练者更加积极地采取行动。在本篇中,我将会以反馈为对照,探讨前馈在教练过程中的应用,帮助大家把两种方法融合到教练实践中,发挥出最大的效力。 – 1 – 反馈,是“勇敢者的游戏” 在组织上,反馈可分三个维度:上级对下级,下级对上级,平级对平级。收集三方的反馈可以让一个人360度看清楚自己,给自己找到改进的空间,在企业里面,这种反馈方式叫做360度反馈。   法国米其林轮胎公司在公司内部积极推动反馈,在员工及领导者的表现、流程管理等方面,十分重视持续性改进,所以把反馈作为寻找改进机会的一个重要契机,鼓励员工之间做频密的反馈(Frequent Feedback, 简称FF)。米其林不只是在年度绩效考核中才给予或接收反馈,而是通过持续的反馈让领导者和员工随时随地看到改善的空间,积极、主动发出声音。我十分欣赏米其林轮胎公司对反馈的认可。   我从2015年开始,为米其林中国做一对一的高管教练,十分喜欢米其林的外籍高管对员工个人成长的高度关注,见过两个法国人、一个美国人,他们都有在海外被教练的体验,十分认同教练技术对领导力的发展的有效性。在一对一高管教练服务过程中有三次重要会议,需要被教练者、被教练者上司、中国区人才发展总监、教练一起参加。这样的四方会谈是在高管教练服务开始前、中、后进行,目的是四方有机会坐在一起坦诚地沟通,让被教练者收集三方的反馈,觉察自己可以进步的空间及已经进步的地方。 在米其林以人为本、坦诚直面自己的企业文化下,这样的会议十分高效,被教练者的上司非常重视每次的四方会谈,以真诚的态度给予被教练者反馈,如公开被教练者在工作上没有把人才留住、没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而做出冲动的人事决策等。被教练者听到的是从心而发的反馈,可以从中学习及进步。我十分喜欢这样的配合,这让被教练者立体地看清楚自己,更有动力去改进。被教练者也十分开放地接受,每次四方会谈后,被教练者会被真实、真诚的反馈赋能,强化改变自己的动力,付诸行动。   但是,要做到这样全面、有效的反馈,企业的文化要开放,给予反馈者与收到反馈者需要开放、坦诚、真实,否则收到的报告只是好看的文档,分数都是“好”、“不错”。我曾要求企业为高管做360度反馈问卷,结果被拒绝了,因为组织及人才发展部负责人说公司文化还未达到那么开放,怕这位高管接受不了真实的声音,所以我的建议只能放下。   同样地,在个人教练过程中,也需要教练和被教练者做到坦诚和真实。我称反馈为“有勇气的对话”,因为教练要有勇气,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公开,包括一些对对方行为的负面看法。被教练者也需要勇气,勇敢面对自己的盲点、不足、被他人看见的缺点或优点。反馈通过建设性的对话,让双方都有所成长,坦诚沟通改进的地方,积极采取行动拉近现状与目标的距离,提升个人、团队及组织的绩效,能做到这样的效果不容易。 米其林给到吴导、拓思的嘉许信 – 2 – 反馈是万能的吗? 反馈虽然是帮助被教练者发现盲点的有力方式之一,但绝不是万能的。在实际的组织和个人教练过程中,尤其是对于经验尚浅的教练,反馈的弊端经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多地关注过去的失败经验,引发被教练者的负面情绪,如抗拒、厌恶、不耐烦等。当负面情绪产生时,会成为有效教练的障碍。   2、误把评判当做反馈,掺杂个人主观情绪,对被教练者“下定论”。这一方面会引发被教练者的反抗情绪,另一方面封闭了多维度探索的可能性。   3、由于在给予反馈时,没有得到对方允许,或者对于一些习惯于接收赞美的成功人士,反馈很有可能引起心理不适感,把建设性对话变成破坏性对话,破坏共创关系。 – 3 – 前馈,弥补反馈短板,拓展思维疆域 前馈(feedforward)由全球领导者教练先驱Marshall Goldsmith提出,是一种带领被教练者思考如何在未来采取积极行动的教练方式,通常会问到的问题,例如: 你可以怎样做,让自己的目标得以实现? 在类似的冲突再次发生时,你可以做些什么令结果不一样? 你认为未来怎样做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 在下一次你的情绪按钮被触碰时,你可以怎样做,让自己和这次不一样?   以上的前馈式问题是集中在“行为”、“未来”、“更好”上,推动客户往前面看,这可以用在我原创的CDCA的教练步骤的A(Action,行动)上。在CDC三个步骤做完之后,客户对自己的教练主题有了深度觉察,看到了干扰、盲点及可能性,前馈可以用在行动的部分,推动客户做出更好的选择及行动。   在Marshall Goldsmith的一篇文章中[1],讲述了一个前馈式问题给一位女士带来的思考及人生改变。在学习了前馈的方法之后,这位女士问了八十岁的妈妈一个问题:“我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更好的女儿?”妈妈说:“我每天都要走很长的路去邮箱收信,如果你能多给我写写信,那就好了。我不想每次都看到空空的邮箱。”   于是从那以后,这位女士定期给母亲写信,写她的生活,遇到的困难,获得的成就,开心和不开心的事。除了写信,她还寄各种有趣的东西,比如植物的种子、杂志、茶包、钱、书,任何她能想到的让母亲开心的东西。她还想到母亲一定想知道她的日常生活,于是她还会寄给母亲公交车票、电影票、待办事项清单、超市买东西的小票。   后来,母亲患癌症去世,这位女士在谈到母亲的去世时,说:“我很想念她,但是我又觉得很安慰,因为在她离开世界的最后一年里面,我每天都在用我的方式告诉她‘我爱你’,我没有遗憾。”   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前馈式问题所能引发的思考和与之而来的积极改变。 – 4 – 前馈练习的有趣体验 吴导和拓思研发总监Nick参加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的IOC教练会议,与Marsh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