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以前,我学习了项目管理认证PMP,其中一个重要领域是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了团队管理。我当时只是一名刚从开发岗位转向项目管理岗位的普通员工,我除了知道项目团队应该分工派任务各司其职之外,并不知道怎样才算是做好了团队管理。
后来,由于工作突出,我被提升为团队leader,担任初级管理岗位,然而身处正式的管理岗位并不会自动地获得管理团队的技能。虽然我参加了公司提供的管理技能培训,但只是比较基础的扫盲课程,我仍然对一个优秀团队的样子比较模糊。
有位职场前辈对我说过,个人的职场发展会经历很多的身份转变和职位提升,尤以从个人贡献者向团队贡献者的转变最为艰难,很多优秀员工在这个转变中举步维艰,甚至止步于此,留下很大的遗憾。
然而,作为一名团队leader和一位项目经理,我不仅需要带领职能团队,也需要带领项目团队,我急需同时发挥职权影响力和非职权影响力,这需要高水平的团队领导力和管理能力。现实和理想的巨大差距由此产生。
2018年下半年,我的直属总监给我的评语是工作成效“有了很大进步”,鉴于我管理着几个不同的团队,这个评价当然包括了团队管理能力,对我是一个很大的鼓励。
这段时间里,我分别管理了几个不同的业务团队,遇到了不同的问题,分别得到了较好地改善:有个团队的一位员工一开始对任务不认可,经过我沟通,最后该员工能够非常积极地、持续地独当一面;有个团队职能分散,沟通不畅,我介入之后,每次开会大家都能够非常坦诚地交流,正视现实;有个团队因业务调整面临解散,员工不理解,沟通之后,即使团队解散后还想着把经验教训积累起来,以便给后续工作参考,甚至经常提到我对他们的影响。
我自己也感觉到自己在团队管理方面的进步,包括项目团队和职能团队,以前在团队管理方面的焦虑状态消失了,能够胸有成竹地面对团队中的各种问题。
站在今天回顾,我在组织和管理团队的能力上经历了几个阶段:
2006年刚入职场的我,和绝大多数的人一样,写简历投简历、笔试面试、试用,才正式进入一个专业岗位,在这个岗位上按照分派的任务,做出自己的贡献,获得评价和相应的回报。这个阶段的我,在团队中做出的是垂直领域的贡献,负责团队的其中一环,只能看到很有限的关联环节。
当我经历的项目多了,感觉到项目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重复的共性问题,既影响项目成效,又浪费了团队成员的劳动。但这个阶段我只是觉得不对,却不知道不对在哪里,抑或是应该怎样才能做对。
2012年我从软件开发转岗为项目经理前后,学习了大量的团队协作知识和技能,才算是知道了团队合作低效的问题出在哪,应该怎么优化。在这个阶段,由于积极地解决团队协作问题,规划和实施团队协作活动,受到了较大的认可,我还被任命为开发团队和运营团队的leader,正式开始运用和优化自己的团队管理能力。虽然能够看到团队的全貌,但我看到的问题往往是事后发现和总结的,而且大多还是表象。在团队工作上,我内心有很多冲突,解决方案也相对被动和短效,造成团队成效不明显。
当我终于发现了自己在团队管理的这种被动状态后,一时无法突破,有机缘巧合,我经前辈引荐,进入教练技术的学习课程,其中最能直接提升团队领导力的是“M4团队加减法”。当前的能力状态是能够在团队出现问题的当下就妥善应对,并具有长期效应和团队范围的正向引导力。
教练技术帮助我从信任对方开始,由内而外地激发个体的潜能和创造性,团队加减法则是教练技术在支持团队方面的重要纲要,从个人修炼、团队修炼、团队领导、团队教练四个层次共16个要点来提升团队的协作效能。
比如,经过评估,也经过自我反思,我在“亲密VS疏远”、“追求效果VS机械执行”这两个方面是最弱的。“亲密”?团队成员需要亲密吗?把事情做好了不就可以吗?我原来就是这样想的。但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改善,我感受到团队成员和我走得近了,愿意放下了顾虑,把真实的想法和困难告诉我。这样的感觉很好,而且更多真实的信息输入对于工作的决策和开展是有很大好处的。
另外,以前我也没发现自己是“机械执行”,直到我看到了其他同学是如何激发各种可能性、奋力实现工作效果的时候,我才领悟到这中间的区别,对比自己在重大目标上的达成过程,知道自己也是有这样的能力,却没有在日常中去灵活运用。这次老板对我的评语特别提到了这一点上的进步,也让我特别高兴,因为自己在改善方向上收到了很好的反馈。
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主张,一个长盛不衰的团队需要在系统思考、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等5个方面进行提升。单一个体贡献的提升并不一定能带来全局的改善,甚至是非常有限的,只有深刻了解和应用团队修炼的方法,才能发挥团队的力量,做出更大的团队贡献,实现更大的成就。
从个人型贡献到团队型贡献,这就是我从团队加减法这门课得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