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C早读 | “沉默”是一个美丽而深邃的空间

曾经有学生问我:“教练是不是一定要很能说?” 我回答:“作为一个优秀的教练,和‘能说’比起来,‘不说’更重要。” 沉默,是我在教练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方法,我用沉默去启发、打开、触碰客户的思维,去让客户更立体地去了解自己,与他们共创更加宽广的对话空间,令其自由而深入地探索自己的答案。对于我来说,“沉默”是一个美丽而深邃的空间,在这里,情感自由地流动,心灵之门慢慢敞开,沉睡的智慧之神苏醒过来,压抑已久的泪水倾泻而出。虽然没有话语的交流,但我视之为充满力量的时刻。 什么是“沉默”?沉默只是不说话而已吗?要在什么时候沉默?怎样恰到好处地沉默?这是学生们经常会问我的问题。对于经验尚浅的教练来说,沉默可能会让他们感到不舒服,他们总是感觉需要说点什么,因为他们担心被教练者觉得自己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我在初学教练的时候,也会有同样的感受,在经过了二十几年的磨练之后,现在的我非常享受教练过程中沉默的时刻,我把它看作是我和被教练者共同向内探索的机会。在教练的过程中,沉默是非常珍贵和有价值的,因为它是被教练者内省和学习的过程。通常,恰到好处的沉默会让被教练者获得独特而深刻的体验。 几年前我曾在台北教练了一位企业高管。这位高管在一家公司投入了十八年的年华,由小职员一步步走到核心管理团队。但是,她目前正考虑离职。她不断诉说自己的老板如何无能,不会做决策,这个曾是她偶像的企业家,现在已变成不能信赖的领导。在对话中,我感受到她对这位企业家的不屑和她的自负,可是,她看到的只是自己的委屈与郁郁不得志,她感慨老板的无能,担心自己的青春投资落空,所以纠结于是否要独自出来创业。她认为,凭借自己十八年的经验及累积的人脉,一定可以闯出自己的天地。 听完她的叙述后,我问了她一个问题。她听到这问题后,脸上露出惊诧的表情,我没有继续提问,而是看着她,保持沉默。当时整个房间很安静,我们都没有说话,我看到她的神情由惊诧转为沉思,似乎有很多情感在内心深处涌动。我依然保持安静,允许她的思绪和情感在开放的空间里自由流动。大约三分钟后,我看到她的泪水一滴滴地流下,听到她坚定地说:“我明白了!”“明白了什么?”我问。“我看到了我的自负,”她说,“也许我可以找董事长坦诚地谈一下。” 我当时问的问题是:“你有想过和你老公离婚吗?”在一直讨论职业话题的中间,我突然这样提问,让这个出人意料的问题冲击到客户的思维,所以她会一时语塞。但是这个问题也把她的思维打开,让她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自己的问题,自负不只是出现在工作上,在生活和家庭中也是如此。我先用提问的技巧去引入,接着用沉默的力量为客户提供一个安全的空间进行思维的延伸,让她更多、更深地看到自己,为自己解开心结。 对于这位客户,我心中有自己的演绎,但是选择闭口不语,而让客户自己去探索、去回答。因为通过自己的口说出来后,她会更深刻地记得,会更深入地反思,通过沉默的体验去发现问题的真相,她会更有意愿去面对问题,更有行动去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验证我的演绎是否正确。 这位客户的悟性很高,她很快就自己找到了答案。在我们的教练对话结束之后,她以谦卑的态度主动找董事长进行开放、坦诚的沟通,充分了解董事长的战略战术后,放下了批判的眼光,快速调整了自己的状态,并积极配合公司发展。而这种积极的转变完全得益于那三分钟的沉默,在有力的提问之后,沉默以一种更加深厚的绵延之力让她回到内心,看到在自负和批判的掩盖之下真实的自己,就是这样的力量,让她做出了改变。 沉 默 之 “道” 要怎样才能做到适宜的沉默,与客户共同创造向内探索的美妙空间呢?在沉默的背后,有三个关键词:勇气、信任、忘我。 01 沉默是勇气 我们在日常的对话中,经常怕“冷场”,觉得没有人说话的时候气氛会很尴尬,所以总是想找各种话题填补这种空白。对于教练来说,也会有类似的情况。有些教练属于善于表达、乐于分享的类型,喜欢表达观点,似乎说得比客户还要多。这背后的信念是“我比你强”,此为自负。也有一些教练老是担心客户觉得自己不够好,所以会一直想要问出好的问题,去争取客户的信任,在沉默的时候感到害怕,怕客户以为自己不知道该说什么,此为自卑。不管是自负还是自卑,由此导致的对沉默空间的破坏,都会让教练失去和客户平等、互相信任的关系,一步一步走入竞争或迁就的关系了。 而在自负和自卑的背后,都隐藏着恐惧。怕自己不够好,怕遭到否定和质疑,在恐惧的驱使下,总想要去“控制”局面,把教练对话放在“安全”的框架里,不允许任何“意外”的发生。而在我们与客户共舞的过程中,一些“意料之外”恰恰就是最美丽的时刻,只有当我们有勇气放开控制,去勇敢地允许沉默的发生,这些美丽的意外才会不经意地从沉默中破土而出,开出灿烂的意识之花。 有时,沉默意味着对更深痛苦的探索,这需要教练有勇气和被教练者共同承受生命之“重”。在我的一次课堂上,一位学生坦诚地公开她和爱人正在经历的极度黑暗的时刻,双方都饱受折磨,但不知如何突破。我听着她的诉说,用眼神传递我的关切和理解,用沉默营造出安全的空间让她倾诉。那时整个教室有几十个人,所有人都在静静地听她讲话,感受着她话语背后的痛苦和无奈。令人无法承受的锥心之痛在那样一个私密又开放的空间被听到,被理解,似乎失去了它的重量,而当这位不善于表达情绪的学员最后说出“我很愤怒”,泪水喷涌而出的时候,我看到了她与内心受伤的孩子相拥而泣,这就是有勇气的沉默所带来的力量。 02 沉默是信任 人们常常说“名师出高徒”,但我一直认为是“高徒出名师”。在我二十几年的教练生涯中,我接触过上千个客户,我在他们每一个人身上都看到了闪耀的光芒。我一直坚信,客户永远都比教练厉害,他们自身具有无限的潜力和资源,教练的使命是帮助他们去发现这些内在的宝藏。而关于这一点,我也不断在我的实践中得以印证。 在我的一次课堂上,我教练了一位继承父亲产业的女士。那时她正在经历事业上的低谷,觉得父亲不信任她,不委以重任。于是她自暴自弃,辞去公司职位,和父亲的关系也到了冰点。在整个教练过程中,我一直秉承着“看人之大”的信念,我相信她有很强的自省能力,坚信她可以自己找到答案。所以,我没有说很多话,而是给她足够的空间去倾诉。在教练进行到最后的时候,她说出了最近和父亲发生的一个争执,父亲骂了她,后来又给她打电话道歉。我问她:“感觉怎么样呢?”她沉默。我微笑地看着她,我并不知道答案,但我知道她自己有答案,所以耐心地等待她寻找答案。然后,我看到外表看起来很强的她有所动容,好像内心某一处温柔的地方被触动了。她说:“我也许可以找爸爸谈一谈。”在那一刻,我感到她放下了偏执,对父亲的爱又多了一份理解,也愿意放下骄傲去和父亲做心对心的交谈。在我用信任所创造的沉默空间里,人性的美和善展露无遗。 03 沉默是忘我 我一直告诉我的学生,客户是主角,教练是配角,我们要做好配角的角色,让主角在主场充分发挥。但在实际的教练中,很多教练都把角色颠倒了,自己成了主角,让客户成了配角。夸夸其谈,咄咄逼人,僵化死板,急于给建议,教别人怎样做,这都是把“我”放得太大的表现。当教练的“我”变得很大,客户就自然变得很小,别说沉默的空间,就连倾诉的空间都被挤压得只剩一点点。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观是“谦卑”,就是要把自己放小、放低一点,这样才能给别人足够的成长空间。 我自创办自己的教练培训机构以来,做过很多次公开的现场教练。很多学生问我:“你在那么多人面前做教练,不怕失败丢脸吗?”我听到这样的问题,通常都是哈哈一笑,说:“我是打不死的小强啊!”我在年轻的时候,也经历过自负的阶段,那时把自己看得很“大”,很了不起,不愿接受负面的评价。而在几十年的人生历练中,我慢慢看到了自己,全然地接纳自己真实的样子,那个自大的“我”也慢慢变小了。当我能够忘记“自己”的时候,我更能享受沉默,因为在这样的时刻我没有恐惧,没有怀疑,没有自负和自卑,只有全然的关注和耐心的等待。当教练的“自我”消融的时候,客户的世界会更加宽广和自由,他们能够畅快地呼吸,任思绪和情感无所限制地流动,这是一个生命能给予另一个生命非常宝贵的体验。 沉 默 之 “术” 在教练的过程中,沉默可以创造两个短暂的虚拟独立空间: 1)让被教练者有独处的时间与自己对话、思考和向内看,从而让他/她思考之前没有思考过的问题、回忆过去的事情、发现自己的盲区,促使他/她往更深、更广、更远去看。 2)让教练有时间思考,调整自己的教练策略或情绪,观察被教练者的反应和情绪,从而区分自己的想法和假设。 那么,什么时候可以使用沉默这项技术呢? 首先,教练需要与被教练者建立一定的信任度和亲密度后才可以适当地使用沉默。如若过早使用,客户会把“沉默”误以为“无语”,以为教练没有能力去支持他们,这反而会降低客户对教练的信任和信心。与沉默不同的是,无语是指教练迷失了方向,不知如何继续与客户对话。因此,如果使用沉默,教练不能心急,必须要在客户足够信任的基础上适当使用,否则会适得其反。 第二,沉默往往会发生在“美丽的问题”之后。我在上周的早读中阐述过,美的问题有三个特点:Challenging(挑战的)、Powerful(有力的)、Difficult(难的)。这样的问题会冲击被教练者的思维,教练需要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允许他们在有力的提问之后进一步地思考。如果是不痛不痒的问题,被教练者没有深入思考的契机,刻意沉默反而会弄巧成拙。 第三,沉默可以用在有力量的反馈之后。当教练给予很辣、一针见血的反馈之后,被教练者会震惊,可能会感到冲击或是恐惧,因此需要时间回魂。在我的一次教练中,我给予了被教练者一个直接的反馈:“听到你这次的离职的意向比之前強烈很多!”在反馈之后,我保持沉默,等待被教练者做出回应。这个反馈触到了他的思维盲点,是他没有意识到的东西,从触动、震惊,再到思考,这需要足够的时间。 第四,在了解被教练者的性格特征之后,沉默可以适当地用于不同的性格。 我在面对被教练者时,通常会从整体去观察他/她可能属于九型人格中的哪个型号,包括语言表达的方式、回答问题的特点、声音、肢体语言、眼神等,然后根据该型号的特征去选择沉默的时机和方式。在一次课堂上,我教练了一位学员,在互动的时候,她说自己是“外冷内热”的人,随着进一步的交谈,我根据她的整体特征判断她疑似4号,同时问一些关于4号的假设性问题去验证我的判断。4号人格的特点之一是需要自我反思的空间,因此,我在适当的节点,停止发问,用沉默的力量让被教练者进入了自己的世界。我用沉默给这位被教练者一个“内心戏”充分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停下来感受自己当下的情绪,去思考被启发调拨到的不同视角,去尝试正视自我的盲区。和其他型号相比,我会给4号的被教练者更长的沉默时间,这样他们就能在沉默中看到更深的层面,与自我进行充分的对话。 同样地,对于其他型号的人格,沉默的目的和方式也都会有所不同。例如,3号在意自己的形象,需要沉默的时间思考公开哪些部分给别人听。5号的思考和逻辑分析能力较强,需要时间在头脑中充分思考之后再回应。 沉 默 过 久 如 何 处 理? 在实际教练的过程中,我们也经常会面临教练和被教练者一起保持沉默很久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发生时,我会把选择权给到对方,比如说出去喝杯水或去洗手间,然后回来让他们告诉我答案。回来后,若客户依然沉默,我会主动叫停,让他们回去继续思考,并约定下一次教练对话时回复。同时,教练也可以用问题了解对方在沉默中的思维状态,可以如下提问: – 你是对我不信任,所以不说? – 你觉得我不理解你,所以不说? – 这个问题太复杂,不知从何说起? – 你认为现在不是时候去公开自己的想法? – 我是否需要把问题再讲一次或是修正一下,让你更明白如何回答?…

阅读更多

MCC早读 | 怎样问出“美”的问题?大师级教练与你共探“提问”之美

教练是一门艺术,这一点我深信不疑。   流动,美妙,未知,直摄灵魂,艺术所具有的特征在教练中展现无遗。在一次次与人共舞的过程中,我时常被教练的艺术之美所震撼,这也是我对教练如此着迷的原因。   如果把整个教练过程比作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那么教练中的每一个元素也是“一花一世界”,都是艺术的一部分。今天我想讲讲教练中很重要的一个元素——“提问”这朵艺术之花。 很多人问我:“你的现场教练让人很难忘,你是怎样问出那些问题的?”对于别人来说,我所问的问题也许看起来很“难”、很“辣”、有力量、出人意料。而对于我来说,问出这样的问题是教练的当下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   我根据自己原创的CDCA的教练四个步骤设计了20个问题,每个步骤都有五个问题,这些都是方便初学者模仿及练习,有框架地开展教练式对话。在23年的教练经验之下,这个框架已经融入到我的血液中,十分自然、无痕迹地运作,在他人眼中,好像没有一个可以参照的固定的理论体系让我按部就班地去发问,而我所追求的提问的最高境界,是问出“美的问题”(beautiful questions)。   什么是“美的问题”?是让人感到很舒服、很享受、很动听的问题吗?在我看来,并不是。我把Beautiful(美)分解成了三个词:Difficult(困难的)、Challenging(挑战的)、Powerful(有力的)。这三个词加在一起,就是我所认为的“美”。 我想用三个案例来进一步阐述我所理解的“美的问题”。 案例一:困难性问题,让她从“女强人”变成“女人”  有一次,我与一位企业高管客户进行一对一教练中段检视(在教练的中段进行复盘总结),在场包括这位高管的上司、我的被教练者、人才发展部专员共三位企业人员。这位高管是一位美国女性,在这家生产型企业工作三十多年,在国内工作十多年,干练且果断,我和她合作过一次,为她的一个高管做一对一教练一年,她十分满意。这次是第二次合作,教练她手下的高潜人才,我们一直保持十分“专业”的关系,只谈工作。我们的中段检视会议本来计划不是这个时间开展,因为这位高管的丈夫身患癌症,她要尽快回美国,所以将会议提前。 在会议的前半段,我们按照计划对前半段教练进行检视,这位高管展现出的仍然是一直以来的风格,简洁、干练、强悍,但从她的话语和表情中,我还是感受到了一丝微微的不舍。我的直觉告诉我,丈夫患病对于她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冲击,不管是家庭还是事业,也许都面临着巨大的改变。而这个冲击是她深藏在内心,不愿意公开的。于是,在会议的后半段,我以关怀的语气问了她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我知道这次你回美国是因为丈夫的健康,你还会回来吗?”   这时,我从其他人的表情上看到他们的震惊,因为这个问题大家都有意回避,不敢去问。而在听到这个问题的那个瞬间,这位高管好像顿时卸下了身上“女强人”的铠甲,变成了一个柔软的“女人”。她眼圈微微发红,有些哽咽地说:“我不知道我会不会回来,我不知道他离开之后我需要多少时间康复。” 她不停地分享她的内心感受,长达五分鈡之久,把压抑很久的情绪释放出来,深深感受到她对丈夫的爱和对未来的不确定。   当时会议室里很安静,我们三个人专注地听她的分享,但都在默默地传递着爱与关怀。这位高管的真情流露让大家看到,除了强势,她还有感性的一面。而在那个时刻,冰冷的公司会议室好像也变成了一个充满着暖意的房间,人性的善意、包容和关怀,让每个人都感到温暖。   对于我来说,“你还会回来吗?”这个简单的问题就是美的问题。这个问题很难,因为在回避死亡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人愿意去触碰这个话题。同时,这个问题很有挑战性,因为它直抵内心深处,让这位高管思考她的人生中将会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而这个问题也是有力量的,它触及到人性中最真实的一面,让人愿意卸下铠甲,展现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案例二:挑战性问题,直击高层管理者内心之痛 我在成都的一次现场教练中,教练了一位高管。他跟随一家民营企业成长,从0到1,经过了十二年的时间,现在感觉遇到了瓶颈,自己的价值不被认可,希望我帮助他突破职业瓶颈。   他说:“我在这家公司工作了十二年,他们不让我进董事会,参与公司重要战略决策,我在考虑是否要离开公司。”   我听到他这样讲,有一个感到好奇的点:为什么在一家创业公司工作了十二年,还没有进入董事会?从我自己的经历来看的话,我20多年前陪同一个创业公司开业,常常义无反顾地以义工身份去支持企业生存及成长,非常努力。一年之后的一天,我接到了董事长的电话,邀请我成为股东,如果一个人真的够拼搏,别人一定会看到他/她的价值。   于是我问:“你在这家公司工作了十二年,没有进董事会,是什么原因?”   他说:“他们没有邀请我。”   我接着问:“为什么没有邀请你?”   他说:“他们看不到我的价值。”   我问:“你在这家公司全力以赴的程度,1到10分,是多少分?”   他沉默了一下,说:“5分。”   我又问:“你知道董事会怎样看你吗?”   “不知道。”   “你会去问他们吗?” 他又开始沉默。最后,他说他会回去问董事长,听取可以改进的反馈。 在我的提问之下,我感受到了这位被教练者内心的痛。在他的内心,有一些连自己都不愿意面对的东西。他把自己所遇到的职业瓶颈归结为外部原因,认为别人不认可他的价值,而在面对我所提出的问题时,他开始审视自己。 问出让被教练者感到“痛”的问题是很难的,是对教练和被教练者的挑战。但是,在我看来,“美”和“痛”就像是双生儿一样,在人生的道路上,结伴而行。真正的美,一定是伴随着痛的。但往往,人们只喜欢蝴蝶美丽拍动翅膀的样子,而不喜欢它脱下蛹壳慢慢蜕变的过程。为什么?因为我们喜欢舒适,不喜欢痛苦,喜欢美,不喜欢丑。很多人天天打鸡血,只谈成功,不看失败,其实在这背后,他/她并不接纳负面的自己,这是伪的正能量。真正的正能量是痛并快乐,接受负面的自己,与内心的“小鬼”共舞,接纳真正的自己,穿越痛苦,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案例三:力量性问题,让中年男人回归爱的初心 我在一次现场教练中,曾经教练过一位五十出头、临近退休的男性,他居住在沈阳,是一位公司的高管,他近日常常为一件事情感到焦虑,他的太太和他差不多年龄,他太太一直经营贸易公司,要转型去建立工厂,资金与营运压力巨大,他则认为已经到了接近中老年的阶段,没必要再“折腾”,想不通太太为什么要给自己那么大的压力。 在他的描述中,我感受到了他的很多情绪,担忧、不满、焦虑、抗拒。他不理解妻子的做法,不同意也不支持她的做法,同时,我也感受到了他对太太焦虑不安的状态感到担心,因为太太近日的睡眠质量下降很多。 在听他讲完之后,我看着他,问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你爱你老婆什么?” 他当场愣住,回答了别的,回避了我的问题。对于一个五十多岁的东北男人来说,在大庭广众之下回答这个问题,真的不容易。我耐心听他说完,我再重复这个关键问题,他知道无法再逃,于是说:“她对我很好。”他慢慢地说,“我过生日的时候,她会很有创意,找朋友来帮我庆祝,平时也很关心我,很贴心,她很爱我。” “以前她遇到困难的时候,你怎么和她相处?”我接着问。…

阅读更多

MCC早读 | 是好奇还是八卦?一念之差可能摧毁信任

有一次,在我的现场教练结束之后,一个学生走过来和我说:“吴导,您刚才教练的时候提问的感觉真的很像小孩子呢!” 有时我会觉得,尽管自己年纪越来越大,童心反而越来越多。我对“人”总是有着一份如孩童般的好奇心,他/她有着怎样的经历?他/她此刻的心情如何?是什么让他/她开怀大笑,又是什么让他/她愁眉不展?我相信每个人的内心都藏着一个巨大的宝藏,它丰富得超出我们的想象,我带着无限的好奇和被教练者一起去探索这个宝藏,时常会为生命的神秘感到惊讶和敬畏。 好奇心背后,是一份谦卑和尊重。每个人的认知都是有限的,即使是大师级教练也是如此。我们只有承认和接纳自己的“有限”,才能带着好奇去发现生命的“无限”。好奇意味着“无我”,放下“我什么都知道”的执念,全心体会沉浸在未知世界中的喜悦。好奇体现了对另一个生命的尊重,尊重生命之美,才能发现它的美。可惜的是,很多人在变成大人的过程中,慢慢丢失了那份儿时的好奇心,世界也从浩瀚的宇宙变成了窄小的铁盒,把人局限在其中了,教练的工作让我找回做孩子的感觉。 你是好奇还是八卦? Are you curious or gossip? 关于好奇,初学者经常会掉入一个“陷阱”,把它和另外一样概念搞混。这个概念就是“八卦”。 好奇心是教练最重要的品质之一。有力的问题来自于好奇心,与客户的信任也来自于好奇,在信任和有力的问题之下,被教练者愿意公开内心的想法及平日很少向他人透露的心声,这些都是隐私。如何处理这些隐私,可以很好地区分到底是否是真正的好奇心。 曾经有一位做人力资源经理的学员向我求助。她从同事的口中得知公司一个年轻有为的经理,与长期两地分居的太太近日发生矛盾,正在面临离婚的危机。她很欣赏这位同事的才干,为他感到可惜。她学习教练技术差不多已有一年了,觉得自己的专业能力应该可以帮助到这位同事有效处理家庭危机。但是,这个消息是同事们在午饭时闲聊得知的讯息,不是当事人亲自告知。她困扰于应如何启齿,怎样与这位同事打开这个涉及“个人隐私”的敏感话题,于是向我请教。 我说:"你的同事们谈完这个人的状况,他们讨论如何出手帮助他了吗?"她说没有人谈及下一步,但她心中有牵挂,很想找机会去开解和教练他,通过自己的教练能力去支持他,看能否让他看到自己的盲点,以自己的改变去影响妻子,挽救这段婚姻。我说:“你的同事是八卦,你是好奇!” 不论是企业内部教练还是外部专业教练,都需要深入探索的能力,需要去获得他人的信任,让他人愿意公开重要和关键的信息。但更重要的是对话后,如何运用和保护这些信息,处理恰当的话,就是好奇心,处理不恰当,就是八卦! 八卦,摧毁信任平台 Gossip DestroysTrust “八卦”是在取得他人信任后,把别人推心置腹分享的隐私,仅仅当作了解所谓“小道消息”,或只是想知道内幕的一种行为。应该特别强调的是,“八卦”只止步于“知道”这个层面,为知道这“秘密”而感到兴奋不已。有些人不仅满足了自己“猎奇”后的兴奋心理,甚至还会作为传播者,在没有得到对方知情及准许下把对方的秘密或隐私公开,或主动传播给其他人,甚至主动去问别人“你知不知道他(她)如何……如何……” 把别人不想公开或视为个人“稳私”的事情传播开去,只为取得别人“艳羡”的目光,认为自己能人所不能,炫耀自己知道很多,人脉很广,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传播时只为传播,以此作为所谓的人际沟通技巧,这就是八卦。说的人如此,听的人也如此。双方完全忘记自己在传播的是他人的私隐,这种八卦最伤人,伤害他人的同时也是在伤害自己的品牌! 以前的我也属于“八卦一族”。一个和我相识十多年、每天一起谈心、一起购物的大学闺蜜曾经给我的一个当头棒喝让我深深体会到,我没有好奇心,只有“八卦”之心。 那天我和闺蜜在香港湾仔的一个高级中餐厅吃饭,外面是维多利亚港的夜景。那段时间我开始学习教练,已经有一些自我觉察的能力。我慢慢发现了一个问题,以前她很爱说话,但渐渐地,我发现她和我在一起的时候话越来越少,每次都是我不停在说,她闭口不言。我的事情和想法她全都知道,而我对她竟慢慢地不太了解了,完全不知道她的想法。于是那天晚上,我问了这个问题。 我听到她平静地说:“你那么八卦,经常说别人的秘密,我哪会那么傻,把自己的秘密告诉你,让你去传播?” 当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就像是被电击的感觉。天啊!原来她是那么不信任我!我的第一反应是非常的愤怒,我们可是认识十多年的闺蜜啊,她怎么可以这样说我?!而在愤怒之后,我竟又感到一丝羞愧,回头想想我每天和她的谈话内容,谈的都是什么?是别人的秘密、别人的隐私!我陷在八卦的漩涡里,很少关心她,对她的近况一无所知。她说得那么真实,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了她在我面前的“自我防卫”,以及安全感的缺失。在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了“八卦”对关系造成的巨大伤害。 那个在维多利亚港夜色中的晚餐让我终身难忘,它对我是莫大的打击,也是莫大的警醒。从此我决定“洗心革面”,对每一个愿意和我分享他们人生故事的人,小心去保护他们的隐私,尊重这份信任。在成为专业教练之后,我把对人的好奇心转换为关心,把别人分享给我的信息转化成支持他人自省、成长、进步的基石,敏感于自己的“保密”度,这是非常重要的职业操守,不能轻易破坏客户对自己的信任! 因为这个刻骨铭心的“八卦”经历,我在做企业家和高管教练时,对信息的保护十分小心谨慎。近日,我要为一个500强外企的中国区总裁开展高管教练服务,为了对这位总裁有更全面的了解,我先和他的下属们联系,请他们填一份360度领导力问卷,以匿名方式填㝍真实的分数。他们因为之前上过我的教练式领导力培训,对我很信任,所以十分配合。不到一个小时,我就集齐7个下属的问卷结果。 当总裁知道了这个问卷调查后,他问我是否可以公开填写者的信息。我的第一反应是,必须问一下这些填㝍者,不能随便公开以致失信于人。于是我没有坚定地回绝总裁,而是去问下属们的意见。后来,有人说没问题,有人说这样做违背了初衷,有人问其他人是否同意。而在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我为了讨好总裁而忘记了我对下属们的承诺。我虽然幸好未跌入“八卦”这个坑,但是有点迷失了。 最后,我回复总裁:不公开问卷填写人的信息。重要的不是谁给这个分数,而是分数给你的启发。随后,我通知他的下属不会公开填写人的信息。处理完后,我深深呼吸,和自己说:好危险,旧思维及旧习惯还在,那么快就取得总裁下属的问卷分数,还在沾沾自喜中,幸好有过去八卦痛苦经历的陪同,让我悬崖勒马,维系别人对我的信任。 “守口如瓶”是一种专业操守 Confidentiality is a professional conduct 教练收集信息的动机不是满足自己的”知道”,也不是担任”传播员”。教练的焦点集中在被教练者本人和他们的成长,用心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 倾听他们的隐私是为了更好地去支持他们看到盲点及潜能。 以约翰哈利窗理论(Johari Window)来解释的话, 当人们更多地公开时, 潜能就能有效地被开发, 在积极行动的作用下, 潜能会被巩固下来。 对于这些公开的信息,教练需要妥善收藏、尊重这些信息,把它们当成是自己的秘密,尊重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做教练要做到“守口如瓶”,这是基本的职业操守。 教练可以用以下问题评估自己的保密水平: 1.你是否认为为对方做好保密工作非常重要?2.你是否能够做到对他人在教练过程中分享的信息进行保密?3. 你是否在跟别人分享信息之前都得到了当事人的允许?4.你是否会在沒有得到当事人的允许下,泄露当事人的姓名或者重要信息给别人? 综上所述,好奇与八卦,前者是在放下自我之后对未知世界的深入探索及对信息的保护,所收集的信息只用于思考如何支持被教练者,后者是为了满足自我对他人隐私的打探和不负责任的传播。一旦前期以好奇心的探索变成随意传播的八卦,就违反了教练的专业操守,会引发严重的信任危机。如何拿捏,如何把握,教练要在内在进行区分,了解自己挖掘信息的动机和出发点,不要忘记做教练的初衷。 教练的使命是支持他人开拓思维,知行合一,焦点在外,而不是满足自己!作为专业教练,了解并把控好奇心的“度”是非常重要的职业操守,用心维护个人品牌才能不断地取得客户的信任,才会帮助更多人,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真正做到生命影响生命! —END— 本文作者:吴咏怡教练 作者:吴咏怡教练 音频:吴咏怡教练 主编:宋一凡教练 编辑:张小艳 【近期活动推荐】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干货分享】 MCC早读 | 封闭式提问是教练禁忌?你也许误解了“封闭式问题” MCC早读|复盘——教练学习的“思维反刍”…

阅读更多

MCC早读 | 封闭式提问是教练禁忌?你也许误解了“封闭式问题”

有一次,我在完成现场教练个案之后,一位刚开始接触教练技术的嘉宾问我: “你为什么用封闭性的提问?教练不是不可以问封闭式问题的吗?” 当时我有点懵:“我用了吗?我自己都不知道。” 于是我好奇地问她:“为什么不可以用封闭式提问呢?” 她说:“教练不是只可以用开放式提问吗?” 我立刻惊呆了:“哈?做教练不可以用封闭式提问吗?是谁说的?” 在学习教练技术时,我们会被告知要多用开放性提问,但不等同于不可以用封闭性提问。非常感谢这位嘉宾的问题,也引发了我关于这一话题的思考。 惯性封闭试提问的背后,是封闭的思维方式 在开始学习教练技术的初期,不少管理者,特别是那些强势的、喜欢掌控的领导者,会把自己在工作中使用的模式带到教练过程中,以封闭式的问题来引导被教练者得出教练想要的“答案”。 封闭性问题,反应出的恰恰是我们思维方式的“封闭”。正是这些封闭性的思维方式,带来了封闭的提问,阻碍了我们的沟通。 当他们发现自己这样的习惯害人不浅,便痛定思痛,刻意苦练开放式问题,从“你和领导相处好吗?”到“你和领导相处如何?”,以开放式问题建立平等的沟通方式。开放式问题不具备限制性,让对方有更多的想象空间,给予对方畅所欲言、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把决定权交给对方,对方决定公开多少信息、思维及情绪,增进与对方的信任及亲密关系。这和教练工作的理念一致,发挥他人的潜能,因此我们会鼓励多用开放式问题。 在这个阶段,我们常常会进行基础的刻意练习,注意什么是要多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其中包括喜欢问封闭式提问,少用开放式提问这习惯。其实根本上,是要刻意去改変过去“封闭”的思维习惯。 封闭试提问到底“封闭”了什么? 为什么我们在教练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封闭式问题的使用呢? 封闭式提问就是你把选项准备好,抛出来给对方选择。习惯高姿态、使用命令式管理风格及沟通方式的人,不知不觉地会用一些封闭式的提问,比如说:“行不行?可不可以?能不能?是不是?有没有?”。例如:这件事情是你决定的? 你和另一个部门相处好吗?或者是:你选择今天还是明天执行?你觉得A方案还是B方案可行? 这样其实就把范围限制住了,让对方在被限制的范围內作决定。对方只能回答“Yes”or“No”,“A”or“B”。 封闭性问题封闭了以下方面: 他人沟通的意愿;他人独立思考的机会;他人潜能的开发;他人内心世界公开的机会。 所以,在教练过程中,从封闭式问题到开放式问题的改变是积极的,是往开阔的方向发展。 多提开放性问题≠封杀封闭性问题 不过很多时候,我们容易矫枉过正。在教练路上的初学者,一听到“封闭性问题”就觉得是犯错,如惊弓之鸟般,挑“封闭性问题”的错成为他们的强项,走到非黑即白的地步。 上面讲到的个案发生后,我回家很好奇地打开同事帮我整理的现场教练对话,看看在哪里用了封闭式的对话,确实发现问了一个封闭性问题。 被教练者是一位父亲,他提到说他上过正面管教课程,我问他:“你老婆有没有跟你一块学?”这句“有没有”就是封闭性提问。被教练者说:“她有跟我一起学。”我说:“这很好啊,夫妻都非常关注孩子的成长,还一起去学习,这很难得。” 我在这里用封闭性问题的出发点是收集资料。我反思了一下为什么当时这样问,我的出发点是开放、探索的心情,不是控制对话方向的出发点。 我做了近24年教练工作,教练技术已经融入到我的血液中,达到了以道御术的状态,剥离了固定的条条框框,把理论、认知和工具进行整合,把我的心、脑、腹融为一体,同时用SOS(Self自己-Others他人-Situation情境)去支持我的被教练者。 回想当时,我处在当下的教练状态里,跟着被教练者的状态、主题、情绪一起流动,没有刻意告诉自己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在我的心里,从来没有排斥封闭式问题。我认为在教练对话中,封闭式问题是有价值的,最主要的是看情景、看对方、看自己的状态。 封闭性提问的力量 让我分享一个封闭性提问的成功例子 史蒂夫·乔布斯是一位提问高手。我曾到苹果总部和一个在此工作十年的台湾工程师交流,他说乔布斯在电梯里会问:“你的目标完成了多少?”大家都怕遇上乔布斯,但是乔布斯就是用一个有力的提问挖走了百事可乐的总裁,令这总裁成功跨介转型。 大约在1983年,乔布斯特别钟意百事可乐的总裁约翰·斯卡利,希望挖走他,与自己共事。面对乔布斯伸出的橄榄枝,斯坦利思考了很久,考虑到种种原因,暂时还是不想放弃自己现在的事业,于是拒绝了乔布斯。 这时,乔布斯用了一个“封闭式提问”,说出了至今仍然被视为“最好的销售广告词”的话:“你是想一辈子卖糖水,还是希望获得改变世界的机会?” 乔布斯的这个选择式的提问触动到了斯卡利内心深处的东西,他瞬间被乔布斯这句话打动,于是选择离开了百事可乐,成为苹果的首席执行官。 后来,他和乔布斯一起创造了最棒的产品(第一部Mac)和最棒的广告(“1984”)。 关于封闭式问题,我也有一个十分自豪的个案 记得2000年我在广州当区域总经理,请了一个勤奋的年轻人。一年后,随著业务的发展,我决定要他请一个下属,减轻他的工作量及储备好人才,但是我发现他沒有花时间去培养新人。 有一天,在大家下班之后,我决定和这位还在努力加班的男生谈谈。他说了很久,说他不是不培养,只是没有时间。我深知他的性格,是十分典型的九型人格中的6号(纠结的忠诚者),于是我问了一个封闭性问题:“你想多一个手下还是多一个上司?” 虽然当时我已经学习教练技术5年了,但我没有用如“你想职场发展如何?”这样的开放式问题。问完后,他表现出十分惊讶的反应,感觉内心被触动到了。我说:“你回去思考一下,明天回复我,让我做好人员安排。”第二天,他回来和我说:“昨晚上整夜睡不着,我决定要一个手下。”自此,他愿意花时间培养下属,后来从区域负责人到全国负责人,由大专生自修而成为本科生。 所以,封闭性提问在一些情景下是很有用的。如上面的例子,情景紧迫,乔布斯深知公司缺少资深銷售人才,用了AB二选一的“激将法”。我知道这年轻人不成长,会影响团队发展,同时对方总是不正面回答,与你兜圈子,我用了封闭式提问启发了他如何行动。在管理沟通及教练对话中,小心非黑即白,不要封杀了封闭性问题! 封闭性问题何时出马? 在教练对话中,客户在犹豫、纠结的时候,要做一些很困难但是很重要的决定的时候,我会给出对方A或者B,收窄思维,不要被太多元素所干扰,让对方有勇气去跨越自己的舒适地带。这时候的封闭性问题会给他一种力量,像在沿崖边,教练后面推对方一把,体验更具挑战的机会。很多人说封闭性提问可以用在在教练对话的最后环节行动计划中,我是认同的,因为这是对话的结束,也是对话的关键时刻,是要付诸行动的时候。这对一些人来说是恐惧、害怕的,所以封闭性的问题限制了把他们过于发散的思维聚焦起来,让他们拿出勇气去直面挑战,所以封闭性的提问是有优势和有价值的存在。 同时,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问“对”的封闭性问题,是建立在对情境和被教练者精确深刻的洞悉上,就像一束光,直接照进内心,或者按下被教练者内心某处一个落灰的动力按钮,又开动了一部他自己都未曾发现的马达。 这样的封闭式问题也起到了“前馈”的作用,对被教练者的未来产生了重要的、积极的影响。 同时,封闭式问题也可以在教练对话的开始及过程中使用。有时候我问了一个很辣的问题,对方在迟疑回答还是不回答,我也用遇到一个封闭性的提问:“你可以现在回答,或者待会儿才回答?”让客户自行选择,给对方一个台阶下。 从刻意练习到全面融合 我们做教练要懂得整合,并不是非黑即白。教练在某些情景及客户的状态下,可以用封闭性的问题,就如教练也可以做顾问、做辅导员,只需要教练自己知道为什么这样做,知道其利弊,增加教练的弹性,提高教练融合能力。 同时,当教练问了太多开放性问题,也可以问一两个封闭性问题,问了太多封闭性问题,教练立即自觉地去问开放性问题,让教练对话更多姿多彩,不是墨守成规。 —END— 本文作者:吴咏怡教练 感谢李欧教练支持修订文章 李欧教练|拓思PCP15期学员|北京外交人员房屋服务公司人事部副主任|培训师|9年人力管理、培训、人才发展|4年外交客户关系管理|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北京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士 感谢周育楠教练支持修订文章 周育楠教练,拓思PCP14期学员,ICF会员号:9200402| 南舟教练工作室创始人 | 清华大学、多伦多大学硕士|初新文化联合创始人 |女性成长品牌Happy…

阅读更多

CCCP|教练之道在安永充分利用定义时刻

安永会计师事务所(英语:Ernst & Young)是一间总部位于英国伦敦的跨国性专业服务公司,为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安永的前身是1903年成立于美国克利夫兰的Ernst & Ernst(1979年后合并为Ernst & Whinney)会计公司和1894年成立于美国纽约的Arthur Young会计公司。1989年,原八大会计事务所之中的Arthur Young及Ernst & Whinney之间的兼并造就了现在的Ernst & Young。 安永在全球有247,570名员工(于2017年6月30日),在150个国家与地区有超过700家办事处。其提供审计(包含财务审计)、税务、交易、以及咨询服务给各类公司。安永指 Ernst & Young Global Limited的全球组织,也可指其一家或以上的成员机构,各成员机构都是独立的法人实体。 一个决定性的时刻,例如晋升到领导角色,海外任务或孩子的出生,是一个发现自己独特优势的机会,也是一个充分发挥潜力的机会。 但是,您不必自己动手。   这是一个核心信念,它为安永(前身为安永会计师事务所)提供人才发展方法,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专业服务机构之一,也是“四大”之一。有了培养更好领导者的愿景,更快, 安永投资在其全球企业中建立强大的教练文化。从最初作为该组织职业发展框架的关键支柱,到对已建立和新兴领导者的全球投资,安永的教练现在被认为是内部和市场内的关键人才。 为了表彰安永的全球教练服务,国际教练联合会(ICF)认可该组织并授予2017年ICF国际棱镜奖。棱镜奖计划旨在表彰在教练计划中取得最高卓越标准的组织,这些计划产生明显和可衡量的积极影响,满足严格的专业标准,解决关键战略目标,塑造组织文化。(在Coachfederation.org/prism了解更多信息。) ICF Prism Award ICF (国际教练联合会)成立于1995年,是一个领先的全球性教练组织,通过确立高标准,提供独立的教练证书,建立全球认证教练网络,促进专业教练发展。 ICF Prism Award(国际棱镜奖) —— 该奖项由国际教练联合会(ICF)设立,主要奖励那些在企业教练项目上取得最卓越成绩的组织,这些教练项目都产生了明显的和可衡量的积极影响,严格履行教练专业标准,实现关键的战略目标,成功塑造了组织文化。 一种改变游戏规则的方法 安永的教练正式交付和非正式一体化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式教练旨在为领导者提供他们最需要时所需的清晰度。通过将培训作为组织结构的一部分,领导者在定义时刻得到支持,以使他们的领导经验卓越并加速其影响和能力。 安永的教练正式交付和非正式一体化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式教练旨在为领导者提供他们最需要时所需的清晰度。通过将培训作为组织结构的一部分,领导者在定义时刻得到支持,以使他们的领导经验卓越并加速其影响和能力。   安永投入教练资源的一个决定性时刻是新的父母身份。截至2016年9月,超过700名安永员工(其中25%为男性)利用新教父母的指导。杰拉·德惠兰,一位安永税务合伙人利用这个机会准备第一次成为双胞胎的父亲,他告诉华尔街日报,与内部教练从业者合作,通过探索主题,包括如何以一种为他的团队定下基调的方式来传达他即将到来的育儿假,帮助他做好工作型父母的准备(即明确他正在休陪产假而不是休假)。   对于步入新角色的个人,例如新晋升的合作伙伴,教练是人才发展和保留的强大动力。在最近接受过渡指导的领导者调查中,以下参与指标是教练参与的直接结果:96%了解驱动他们的原因,89%更清楚他们的角色和责任,80%更自信地驾驭他们的环境,83%确定并建立了对他们成功至关重要的关系,80%发现他们的立足点更快,88%的人认为他们作为领导者更加强大。   来自新晋升领导者的定性和定量调查的其他调查结果显示,89%的人改善了他们的领导品牌,94%的人推荐教练。数据显示,这些领导者围绕时间管理制定了新的习惯,更加自我反思和参与,澄清角色期望,将目标转化为行动,通过挑战,发展自我意识,提高倾听和沟通技巧,并制定管理压力的策略。最后,这些领导人表示,其他人经历过他们因为更加平静和清醒而具有更高水平的执行力。   “在我们组织中经历教练的人们称之为”改变游戏规则“,安永领导力和团队教练实践全球主管,PCC专业教练Janice Smith说。“无论我们投资什么,我们都知道,如果我们通过教练支持它,我们将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   建立更好的团队 安永投入大量教练资源的一个领域是发展最高绩效的团队(HPT)“HPT是领导和团队教练工作,加速我们的关键工作单位,即客户团队的成功,”提名ACC教练Tricia Christian解释道。基于Patrick Lencioni的团队合作方法,安永拥有一个高度接触的模式,包括教练,咨询和促进。HPT从业者与领导者和团队一起记录50-60小时,因为他们了解当前的团队行为并开始改变。这是通过为期6至18个月的高管一对一教练和团体教练来实现的。全球的团队成员还可以使用自助服务教练工具和资源来拥有将团队提升到新水平的过程。   来自高调客户团队的辅导活动数据显示了对最高和最低收益结果的直接影响。其中包括平均31%的收入增长,合同总价值增长109%,领导力提升归功于团队的成长,增长预测增长,并获得首选的提供者地位和领先的声誉,从而吸引了一流的人才。   史密斯说,教练与建立表现最好的团队之间的关系很简单。“当我们在他们的团队环境中教练领导者时,他们会变得更好,他们的团队会变得更好。”    强调卓越…

阅读更多

PCC评估标准微课手记<5> | 如何刻意练习积极聆听的能力?

在本期微课中,王友健教练为我们讲解了ICF第五项核心能力“积极聆听”及其对应的PCC评估指标。 就像课上王友健教练说的那样,“听”这项能力是我们大多数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但并不是拥有“听”的能力的人,就懂得如何“聆听”,更别提如何做到“积极聆听”了。 接下来,我将在本期微课、PCC专业手册和PCP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理解和思考,与大家一同交流:积极聆听“听什么、怎么听?”,以及“如何刻意练习积极聆听的能力?” 积极聆听:听什么、怎么听? 【ICF对于“积极聆听”的定义】 教练有能力完全聚集于客户在说什么和没有说什么,结合客户的欲求去理解所说内容的含义,支持客户表达自己。 我觉得这个定义非常清晰的表述了在教练过程中教练要听什么,以及怎么听? 1、积极聆听:听什么?  “听客户在说什么” ——  客户的关注点、目标;客户的语言运用;客户所表述的内容,6W2H(Who、Whom、What、When、Where、Why、How、How much)。 “听客户没有说什么” —— 客户的语气、语速或语调变化;客户的肢体语言;客户所表达的内容是事实、演绎还是真相;客户的动机、情绪、感受、能量、假设;客户的信念和价值观。 2、积极聆听:怎么听? “结合客户的欲求去理解所说内容的含义” —— 总结、转译、重复、回放客户所说的话,以确保清晰准确的理解;整合并吸纳客户的想法和建议;抓住要旨或者理解客户谈话的实质并且帮助客户直达要点;询问或探讨客户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支持客户表达自己” —— 鼓励、接受、探索并支持客户所表达的感觉、觉察、担忧、信念、建议等;允许客户说完或“说清楚”自己的处境,不加评判或臆测;教练愿意保持沉默,给客户时间去思考。 如何刻意练习积极聆听的能力?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大概知道了在教练过程中,作为教练应该听什么以及怎么听,但貌似在实际的教练过程中,还是无法将“积极聆听”这项能力运用的比较好。 就拿我来说,我是一个比较看重“事”的人,所以可想而知在积极聆听这项能力上我可能比较擅长去听客户说了什么,但对于客户没说的内容我有时就容易忽略或者很难听得非常到位,而且随着教练实践的增多,我发现在教练过程中当我太关注于解决问题时,还容易选择性的去听客户所说的内容,这样遗漏的信息就更多了。 因此,在学习本期微课时,我也一直在思考我该如何刻意练习积极聆听的能力呢?我将自己的思考总结为两大方面,与大家交流。 1、从转变观念到转变行为 真正做到“看人之大”,不把客户的教练主题视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是把它看作蕴含着尚未发现的潜能的当下处境。从局限于“解决问题”,转向用最适合教练对象的方式去发掘他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真正潜能。 聆听不是线性的、单一的,而是多维度的、跨时间的,既关注教练对象的话题或处境,又关注他们的整体。 有目的、有方向的聆听,这个“目的和方向”不是教练所关注的,一定是客户所关注的,教练要放下自己的执念,追随客户但不盲从客户。 2、从觉察“听的状态”到一键切换为“积极聆听”的状态 既然“听”是与生俱来的能力,那我们就尝试让自己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刻意练习从“听”到“聆听”再到“积极聆听”不同状态的切换,慢慢地让积极聆听渗透在生活和工作中,而不只是在教练过程中。 这样练习的前提就是:提高自身对“听的状态”的觉察能力,为了有一个更好的觉察,我们可能要先区分“听”、“聆听”、“积极聆听”。 “听” ——  形声。本字从耳、德,壬( tìng)声。从耳德,即耳有所得,今简化为“听”。 “聆听” —— 指集中精力、认真地听。 “积极聆听” —— 参照上面ICF的定义。 (注:以上“听”和“聆听”的定义来源于百度百科) 由此可以看出,一个人只要能感知到有声音入耳那就是在“听”,而只有他/她集中精力、认真地听时才是“聆听”,当他/她可以听到语言表述内容以外的信息时才是“积极聆听”,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三种完全不同的“听的状态”。 因此,我们不妨通过三个步骤来进行刻意练习: 第一步,我们先刻意练习对“听的状态”的觉察; 第二步,当我们可以保持对“听的状态”的觉察时,开始尝试在特定情境下去切换“听的状态”,直至切换到“积极聆听”的状态,去感受不同“听的状态”的区别,问问自己“你听到了什么?” 第三步,经过大量的刻意练习,慢慢达到可以一键切换到“积极聆听状态”的能力。一旦到达这个状态,你还担心在教练过程中不会积极聆听吗? 【编后语】 以上是我通过学习和思考总结出来的“有关积极聆听的刻意练习方法”,目前我也还在练习和实践中,实践一段时间后再和大家交流心得体会,也期待大家在评论区与我分享你的感受。 还有,不要忘了7月17日,第六讲微课“有力提问”,刘永青教练与您不见不散哦~ 【全文注解】 1、什么是PCC评估标准(英文:PCC Maker)? —— 2011年ICF(国际教练联盟)邀请了一批资深教练和专业评估员一起讨论,如何将PCC评估指标变得更加公平和一致,他们在听了近100个小时的教练录音后,找出了PCC教练水平的共同要素,最终用了三年的时间,在2014年发表了47个PCC评估指标。 这47个PCC评估指标是以ICF11项核心能力为基础,给第2项-第11项核心能力界定了3-8个可以观察到、可以度量到、还有一致的具体行为要求。…

阅读更多

MCC早读 | 复盘 — 教练学习的“思维反刍”

早 在培养教练和进行教练实践的过程中,我经常被问到一个问题:如何成为一个好教练?如何提高自己的教练能力?每当有人这样问我这类问题的时候,我都会反问一个问题:“你是如何做教练复盘的? ”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教练的自我复盘对于教练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且不可缺少的环节,是一个宝贵的 “思维反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将教练对话中的细节再次客观呈现: 思考当时是如何想的? 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是如何设计的? 预想接下来如果换一种方式可以如何? 如同与被教练者隔空进行双向交流,穿过时间隧道回到当时的自己,与那个时候的自己对话,在过程中思维不断发生碰撞,不断激发新的创意,新的思路、新的可能性在此萌发,通过自我总结,勇敢地面对自己,向自己学习,向他人学习,为下一次的教练做好充分的准备。 囯际教练协会(International Coaching Federation, ICF)要求准备考取不同级别的教练要有不同数量的有偿、无偿教练时数,希望大家通过实践去体验教练理论及知识,发现“知道”与“做到”的差距。在积累实践时数的过程中,ICF也要求准认证教练聘请已经认证的教练当指导教练(mentor coach),至少十个小时,包括团队及一对一的指导,支持他们的实践。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每一个教练背后都需要一个教练。 作为指导教练或在培养指导教练的时候,我都会要求教练们去写教练对话后的反思报告,交了反思报告后,才会进行反思总结的对话,这样的指导更有效及有针对性,这是支持教练们的进步的最好方法,效果神速。 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教练对话,在每一次教练结束之后,你在欣喜被教练热情洋溢的赞赏同时,也一定会发现自己很多机会的错失,很多改进空间的存在;对于一个自己欣喜的教练对话尚有如此多的调整的可能性,而一个不满意的教练对话中可以让自己获得成长的内容就更多。在每一次教练结束之后,通过反思教练过程,看到自己做得好的地方,以及可以提升和改进的地方,就会不断地获得成长。 很多初学者在教练对话之后,被要求去㝍总结报告时,第一反应是抗拒、拖延、不情愿,觉得麻烦,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做,在我的个人学习和教练实践的过程中也曾经经历过对于复盘从不理解到乐此不彼的过程。“教练”不是一个职位和头衔,它更多的是一种专业素养和专业自律的华冠。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在2003年学习辅导学研究生课程时,毕业论文要求我们找十个人自愿被辅导,每人十个小时,每次要做自我反省报告。另外我们还要自费请一个辅导员,被辅导二十个小时。每次被辅导、或辅导他人后,我们都要㝍总结报告。这十个辅导个案的总结报告及自己被辅导的反思报告就是硕士毕业论文,辅导员对学员的评价也占毕业论文的分数中的一部分。 当时听到这样的要求,第一反应是觉得“烦”,但我和自己说,虽然我是教练技术的老手,但在辅导学上,我是菜鸟,先服从校方的要求,相信校方的专业。而在研究生毕业后,我发现我的自我教练及教练他人的洞察能力大大提高,绝对与撰写上百个反思报告有关。这真的是先苦后甜、先慢后快的修炼。由于自己受益于反思报告,在我设计的专业教练计划(PCP)或为企业培养内部教练的培养计划时,反思报告是必须的元素之一。 反思报告内容包括自己的满意度、目标与现实的差距、学习到自己的盲点及技术的运用的熟悉程度,还有下一步的修正行动,以下是教练出席小组教练实践活动后的反思报告的形式: 小组会反思报告 对自己: 1、整个过程,对于你来说,学到了什么? 2、在这个过程中,你发现你的阻碍是什么? 3、你的启发是什么? 4、下一步行动是什么? 对他人: 5、1-10分,给今天的小组会打几分?为什么打这个分数?还有哪些可以提升? 这个反思报告的目的是支持教练们从自身到他人的角度去反思、反省,找到个人及团队需要突破及成功的地方。 我的一个学生曾经写了一个反思报告,我非常欣赏,部分内容如下: 1、 整个过程,对于你来说,学到了什么? 从后往前看人生蓝图,具象化与话题的进一步区分,发现期待背后的标准与体系。 2、 在这个过程中,你发现对你的阻碍是什么? 不愿意面临的情绪与内心标准的冲突。 3、 对于你的启发是什么? 接纳自己的内在声音,尝试在压力背后突破自己的原有模式,用更多的自我肯定代替自我批判的声音。 4、 下一步是什么? 根据内心的声音选择要做的事,并在自我批判时给予自己更多的肯定。 5、1-10分,给今天的小组会打几分?为什么打这个分数?还有哪些可以提升? 9分。感受到被关注和被帮助,被教练之后看到了盲点,感受到有些开心和收获,如果可以换个方式根据感受解读情绪背后的期待和挖掘内在冲突就更好了。 有时看到工作繁忙的学员,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要撰㝍那么多反思报告,有时收到报告的时间是凌晨一两点或早上六七点,我也会问自己是否对他人太苛刻、太严格,有时会对他们复盘的要求有所动摇。 近日看到一个报道,香港一位出色的乒乓球运动员也遇上一位要求写反思报告的教练,和我的要求一样,这让我对学员及新手教练在复盘的要求更坚定。这位运动员在香港《明报周刊》杂志上的部分报道如下: 香港女子乒乓球一姐杜凯琴,香港主力核心成员,带领团队在团体赛中与各国高手对决,二月世界杯取得铜牌,五月瑞典世锦赛再取得一面铜牌。 凯琴6岁时,妈妈帮她和哥哥在体育馆报乒乓球兴趣班,可是她一进跳舞室就哭,宁愿跑到隔壁乒乓球班帮哥哥执球,妈妈只好让她一起学乒乓球。 从小学打到中学,经过无数次比赛渐渐在学界扬名,“妈妈说我小时候最怕输,玩任何游戏输就会哭,她想我习惯面对失败,所以经常帮我报名参加比赛,希望我学会面对输的感觉。” 长期的实战经验,令她的乒乓球越打越好,不到十五岁已经加入港队。 瑞姐的出现改变了她的人生,教练张瑞是前国家队成员,退役后致力于栽培后辈球手,当时凯琴在世界乒联18岁以下的组别排名第一,港队派瑞姐做她的总教练,为2014年青奥会备战。“当时知道可以参加青奥会非常兴奋,这是我小时候的梦想,四年一届的青奥会,年龄组别是14岁到18岁,一生只有一次机会。”有目标不代表会改变,刚开始凯琴对这位教练非常抗拒,“体能上技术上的训练我可以接受,但瑞姐要我一星期写三篇训练日记,当时很抗拒,运动员打好球就可以,为什么要写日记?当时觉得瑞姐很烦、很讨厌。” 瑞姐要她记录每次训练的感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训练后已经疲惫不堪,她用尽各种方法和瑞姐对抗。“参加青奥会前有很多外团赛,要赢才有机会取得‘入场券’,虽然一直和瑞姐对抗,不过比赛如果照她的方法去做,打赢对手的机会大了很多,渐渐开始对她信服。看到瑞姐比我还紧张,把每一个对手的打法全部记录下来,再针对他们的优劣为我设计训练方案。我成功她比任何人都开心,她像妈妈更像大姐姐,以身作则教我待人处事的道理。” 结果她不单完成参加青奥会的儿时梦想,还在女子单打、混合团体取得两面银牌,为港争光并当选“杰出青少年运动员”,两年前香港举行的里约奥运外团赛东亚区十六强,凯琴以局数4-2爆冷,淘汰世界排名第一的名将刘诗雯,一战成名跻身世界级球手。而现在,“训练日记”已经成为赛前功课,帮助她了解自己的能力,改善个人问题,同时分析对手找出拆解方法。瑞姐是她的精神支柱,有时单身一人外出比赛,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打电话找瑞姐,赛前时紧张失眠,压力大到难以承受时,也由瑞姐为她辅导,令她在乒乓路上摘下一面面金牌。 因此,我更深信培养ICF认证教练和世界级运动员是一样的,必须支持他们经过大量的反省、总结、改进,才能持续快速地获得自我成长。 世界上最快的捷径就是:脚踏实地 我常说高徒出名师,在挑选学员或被教练者时,必须找出有意愿改变的人才;而在要求交反思报告时,是严师出高徒,因为我深切知道文字是最能帮助我们作深度自我反思、提高自我认知能力的工具。 教练的角色是支持客户看得深、看得广、看得远的人,必须具有先知先觉的能力。如何拥有这个能力?…

阅读更多

PCC评估标准微课手记<4> | 开个脑洞:教练状态为什么需要“修炼”呢?

在本期微课中,黄健教练为我们讲解了ICF第四项核心能力“教练状态”及其对应的PCC评估指标。 课后与几个小伙伴私下交流,大家对这期微课的评价都非常高,都是大呼过瘾啊! 微课中,黄健教练为我们全方位的讲解了“什么是教练状态?”、“如何修炼教练状态?”,还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ICF11项核心能力之间的闭环关系,有利于我们全局把握“教练状态” ——  “ 设定教练目标是基础,是定海神针,帮我们锚定方向不偏离,或者偏离了也能随时拉回来;有效沟通是术、是技巧,也就是聆听、发问和反馈;做好这些的前提是共同创造关系,有好的关系才能建立好的沟通。这就要和被教练者有信任和亲密度,要做到这些教练的状态就很重要了。有了教练状态,和被教练者建立了信任和亲密度,被教练者才更愿意打开自己同教练分享自己的感受。” 此外,黄健教练还通过分享和问答环节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是教练状态”,真是太厉害了。 但在大呼过瘾之后,我不经陷入苦恼,黄健教练可谓360度全方位、无死角的为我们讲解了“教练状态”,那我该如何写课后分享呢?(><捂脸痛哭) 考虑到对于“教练状态”我也还在摸索修炼中,所以接下来只想和大家聊聊我的一个思考,我们一起来开个脑洞~(PS:下文只是我个人的思考和感受,并非理论层面的探讨,仅供交流) 教练状态为什么需要“修炼”呢? 微课中,黄健教练说“教练状态就是教练过程中的‘道’”,我相信大家对这一说法并不陌生,因为PCP课程开篇我们就接触了教练中的“道、术、器”,但知道“道”的存在,并不代表理解了“道是什么”。 我记得在M1课本中“道”字的下面配了一个“太极”符号,当时我觉得这估计就是一个象征符号而已,还没有太深的体会。随着课程的逐渐深入,我意识到原来“太极”符号是对“道”的隐喻,“道”如同太极一般无形胜有形,感觉越发神秘且有些难以琢磨了。 但通过这次微课的学习,我对“道-教练状态”又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同样用“太极”来做隐喻,“教练中的术和器”如同太极中的招式和兵器,而“道”如同太极中贯穿全身的那股“元气”,招式和兵器只有在“元气”的带动下才能达到不为外物所拘、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好吧,但还是觉得有些悬乎,这时脑海中突然跑出几个念头: –  教练状态为什么需要“修炼”呢? –  为什么我们还总会探讨要“如何保持教练状态”呢? –  “教练”是一个角色,那在我们生活中还有什么角色同样需要修炼或保持状态吗?以及有没有什么角色是不需要修炼或保持就可以一直在状态呢? 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思考: –  首先,先来罗列一下我都在生活中扮演着什么主要角色吧? –  看着这些角色我在想,在哪些角色下我不太会考虑状态的修炼或保持呢?(在这里我用的是“不太会”,因为也不能完全排除,只是从我个人角度来看,也是因人而异、因情境而调整) –  为什么在女儿、妻子、朋友的角色下我不太会考虑“状态”的修炼或保持呢?而为什么在教练、职场和学生角色下我普遍都会考虑,只是在职场和学生角色下我们更多考虑的是如何保持状态,在教练角色下可能修炼和保持都需要考虑,这是为什么呢? 【在此,我们不妨先放下理性分析,因为“教练状态”本就是一种感觉和体验,我尝试着把自己放置到“女儿、妻子、朋友”这些角色中,去感受和体验自己当时的状态。。。。比如说在“女儿”这个角色下。。。。】 有了这些发现后,我将其套用到“教练”角色下,我问了自己几个问题: –  你有质疑过自己的“教练”角色吗?为什么? –  在没有被教练者时,你还记得自己的“教练”角色及角色下的责任吗? –  你真的信任自己及被教练者吗? –  如果你想活成一名“教练”,你愿意用心关注和感受周围人的需求吗?你愿意做出什么调整? –  如果你愿意,那愿意的原因是什么呢? –  如果你不愿意,那背后隐藏的又是什么呢? 我感觉自己迎来了一个“Aha, Moment”,以后我会经常用这些问题来自省,或者当我感觉最近没有教练状态的时候,我也会再次尝试让自己进入其他角色,去感受、去体验、去调整、去修炼!! 【编后语】 文中我只是给大家开了一个脑洞,并谈了谈我在脑洞中的发现,没有对错标准,只是个人的体验和感受。而且我相信每个人进入脑洞后都会有各自不同的体验和发现,期待大家在留言区一同交流,提出你的看法。 还有,不要忘了7月10日,第五讲微课“积极倾听”,王友健教练与您不见不散哦~~ 【全文注解】 1、什么是PCC评估标准(英文:PCC Maker)? —— 2011年ICF(国际教练联盟)邀请了一批资深教练和专业评估员一起讨论,如何将PCC评估指标变得更加公平和一致,他们在听了近100个小时的教练录音后,找出了PCC教练水平的共同要素,最终用了三年的时间,在2014年发表了47个PCC评估指标。 这47个PCC评估指标是以ICF11项核心能力为基础,给第2项-第11项核心能力界定了3-8个可以观察到、可以度量到、还有一致的具体行为要求。 2、拓思为什么要开设PCC评估标准微课? —— 2018年8月1日,ACC考牌做了一些改革,ACC考牌录音的评估标准不再以ICF11项核心能力作为标准,而是用从ICF11项核心能力发展出来的47个PCC评估指标作为标准。所以拓思希望通过PCC评估标准微课帮助学员顺利考牌,成为一名优秀的ICF认证的ACC教练。 补充阅读: 1、往期回顾: PCC评估标准微课手记<1>…

阅读更多

MCC早读 | 东方的8个学习阶段

人的自省能力可以分八个阶段:从“无知无觉”到“有知无觉”、“有觉无知“,然后到”有知有觉“。其中“有知有觉”再分为三个阶段:“后知后觉”,“当知当觉”,到“先知先觉”。同时在当今的商业环境下,做为领导者的“先知先觉”状态是最有魅力及说服力的,能够吸引及巩固优势人才为团队付出能量。当人具有“先知先觉”的能力,如何运用是一个选择,所以培养领导者的“正知正觉”是企业成败,乃至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命运的关键。 01 “知”和“觉”的区分 “知”是“知道”,知道与不知道这个事情的存在;“觉”是“感觉”和“察觉”。 “感觉”是对事实情感的反应,分为有感觉与没感觉;“觉察”是洞察事情会带来的可能性短期与长期影响、辨别构成的多种因由、认知事情对自身及团队的价值!察觉力是视乎个人的经验、年龄、环境而培养出来的分析和认知能力! 02  自省能力的八个阶段 无知无觉:有多少事情你根本不知道? 什么是“无知无觉”?在日常管理中,有些事情是领导自己不知道,没有人告诉他。因为下属觉得事情不重要,不需要汇报给领导,或者觉得领导知道这事会更烦,刻意不汇报。当然也有刻意隐瞒,不把事实告知上司;或是他人告诉了领导,领导在装听状态。 根本对事情漠不关心,虽然听了,没有上心,听了等于没听。没有去到“知道”的层面;在“不知道”的状态下,当然不会有感觉及察觉的层面。 可是领导在“无知无觉”的状态不等同这事件对团队、对企业没有影响——因为领导不知道事情的存在,所以没有做任何预防和补救工作!当事情败露,已是无法补救、为时已晚! 有知无觉:有多少要事被你忽略? “有知无觉”是指领导知道事件存在,可是欠缺敏感度、危机感,觉得不重要,而把焦点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缺少深入思考其成因及影响力,把事件当作平常、日常事务处理。因为上级没有警觉性,事情没有得到恰当的处理,其负面影响力悄悄地蔓延。 有觉无知:有多少觉察却无法表述? “有觉无知”是指领导有感受上的觉察,可是欠缺自我表述和整理能力,让感受存在于自己体内,却无法梳理和表达。因为领导者缺少表述及将事情放在桌面上的能力,沉静在自己的感觉之中,负面情绪和影响力侵蚀自己的内心,并在团队中传播。 有知有觉:其中包含以下三个状态 后知后觉:亡羊还需补牢 “有知有觉”中的“后知后觉”阶段是指事情出现问题,可能到无可救药的地步或危急状态。领导发现后果严重,要出手参与,只能把这悲痛经验作为日后“当知当觉”或“先知先觉”的基础,以学习、正面、积极态度去要解决现况、承担责任与后果,同时寻求补救、设定预防措施,以避免重蹈覆彻,从“痛苦”中“成长”。 当知当觉:让企业有惊无险 拥有“当知当觉”的自省能力是指领导察觉事情的重要性及影响力,在过程中非常敏感,警觉性高,能实时做出适当调整,及时修正已偏差的方向,带领团队在“有惊无险”下完成工作。 先知先觉:未雨绸缪 “先知先觉”是指在事情未发生时,领导者凭着丰富的经验及分析能力,能够充分预知一切可能的危机、可能的障碍、成功的要诀,并做出充分准备与预防,使团队按部就班、不慌不乱下顺利完成工作,令团队成员佩服,令对手及同业者钦佩敬仰! 正知正觉:以德立业,业行百年 德商(Moral Intelligence Quotient,缩写成 MQ)是指一个人的道德水平或道德人格品质。2011年美国伦理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布鲁斯·温斯顿出版了《德商:为什么比情商和智商都重要》,将“德商”的概念具体阐述为五条原则:不造成伤害、让事情变得更好、尊重他人、公平、友爱。(摘自百度百科) 当一位领导者具有了“先知先觉”的能力,即可将此能力运用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选择环节,同时这些决策的结果将影响整个企业的命运和存亡。而此时领导者的“正念”就至关重要。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设立“企业社会责任部门”,强调企业公民意识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让员工置身于一个“爱”与“责任“的企业环境中,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和荣耀感,提高企业的内部凝聚力的同时回馈社会、关爱弱势群体,构筑具备“正知正觉”的强国经济。 03 “先知先觉”的修炼秘诀 必备要素是“愿意”,心态上愿意相信“我是我最大的障碍,我是我最大的希望”,愿意往自己身上找问题,愿意往自己身上找答案,愿意主动行动改变局面! 主动找你信任的人寻找支持,他/她可以中立地指出你的改进地方,向你心目中的“贤者”取经。教练型导师或一对一的企业教练就像一面镜子,通过对话来支持领导去反省。通过专业的教练步骤,带领客户抽丝剥茧,循序渐进,从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来回顾、自我发现和深入思考。总结与思考得愈多,必然会促进一个人的成熟度及自省的洞察力,智慧便得到提高。 接收了外部声音后,严格要求自己反思及沉淀,坦然面对自己,对自己诚实,勇敢接受、接纳可能令你不舒服但能够提高你的领导力的声音。构想改善方案并付诸行动,这才是自省旳最终目的。身边人看到你由“自省”至“自醒”到“自改”——以行动和成果对自己及他人诚信! “以人为镜”是一个“自省”的快捷方式,但是最后接不接受“镜子”投射出来的讯息还是靠你自己。要知道,除了你在小心选择“镜子”,好的教练也在挑选“愿意”的运动员,有效的策略是以自己的意愿来吸引他人的意愿。 学员李蔚分享: 第二次参加M1模块儿的学习,两天半下来,两位大师倾囊相授,同学们的真诚分享,有一种自我打开和被滋养,被赋能的来自心底的幸福感! 从“无知无觉”到“正知正觉”,再到知行合一。 修己达人,修己为先,修己先要具备自我认知和觉察的能力。回想经历过的“无知无觉”的自己:认知水平有限,而且完全生活在“自我”中,少有自我觉察的能力,少有去体会他人的感受…….现在只能感激家人,朋友,同事对当时的那个我的包容。在碰壁痛过之后,随着年龄的增加,反省也会越来越多,在不停的学习中,渐渐“后知后觉”,能体会到这离“当知当觉”“先知先觉”和“正知正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想坚持不懈地反思和“自我教练”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了解“身在何处”,让自己更敏锐,更睿智! 教练要帮助别人“向内探索”,要先学会如何更好地在自己身上“向内探索”-自省,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想恐怕比较难提出让别人深省的问题,没有这样的问题,又何谈教练? 这一切的基础,我的理解就是要“有知有觉”! 知易行难,永远是个硬道理!知行合一,从来就像一种挑战!把学到的教练技术和理念很好地应用到教练过程中算是一种知行合一,而在为人处世中做到知行合一,是一种对价值观和信念的坚守,此刻,我理解了为什么要“向内探索”,那是在做选择时再次直面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教练能够帮到被教练者,也就是帮助被教练者唤醒和遵从内心的价值观和信念,做出“倾听内心声音”的选择:) 关于吴导给的“如何成为一名好教练的三点建议”的思考 第一,淡定,中立和自信:要锻炼强大的心理素质,也要时间和阅历的积累,敢于跨出舒适区,敢于不断挑战自己,或是有足够的忍耐和毅力在专注的领域中不断精进,不断超越,让时间和阅历成为自己的财富,内心拥有这样的财富,才会有属于淡定和自信。格局和眼界开阔了,才能更好地找到“中立的位置” 第二,开放和接纳:世界因为不同而丰富多彩,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当我们面对每个被教练者的时候,一定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他/她与我们自己,或是我们见过的人可能有很大的不同。教练的初心是去帮助别人,如果没有足够的开放和接纳,我们无法与被教练者建立信任和链接。 记得吴导分享了一个case,被教练者向她坦诚自己是双性恋,大师的问题让人叫绝:“哪个让你更兴奋?”……我想被教练者此时一定会感到吴导对他的接纳,当这种接纳很稀缺的时候,随之而来的应该会有感激和信任,带着信任,我们才有可能同被教练者围绕着被教练的主题,进行有效的对话。 第三,善用工具:那么多教练工具,找到被教练者需要的,才能真正地发挥出他的价值。我想这需要的是对每个工具有深刻的理解和对被教练者当下的洞察。平衡轮,量化提问,思维导图…….一方面工具要多多益善,在自己的工具箱中随时待命,另一方面如何通过有效聆听,探究和发现别人真实的需要……学习,练习,再学习,修行路上从来没有捷径…… 十分仰慕大师的犀利,心底也在告诉自己:那是几十年孜孜不倦的修炼,那是阅人无数后的厚积薄发!教练之道:是一场漫长的自我成长的旅程…… 后记:课上我为自己选择了教练主题“提升和母亲的沟通质量”,小组练习里,子琪,Linda和Dora用提问的方式系统地帮我梳理了这个问题,带着自省,下课回家的路上我给母亲打了电话,跟她讲我周末上了教练课,还选了“提升和母亲的沟通质量”的教练主题,告诉她过去的沟通中很多时候我很固执….还没等我说完,电话那端传来母亲的动情的声音:“不,是妈妈固执……”,这几年我们母子沟通时而出现的中那堵“墙”仿佛在刹那间便消失……我现在未曾想未来要通过教练的方式能帮助多少人,而我隐约地感觉“自我教练”会让我的人生不同,不惑之年,希望能慢慢打开人生中更多的美好! 本 文 作 者 教练是一个不断向内探索的过程,想要了解教练技术,想要知道吴咏怡是谁,请大家欣赏短片《我是谁》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精彩课程 作者:吴咏怡教练 音频:吴咏怡教练…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