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文化植入企业】| 企业改变,从教练式对话开始
近期小编为大家呈上【教练文化植入企业】的系列专题,第一期的主题为“大环境催生教练文化土壤”,看了上一期专题后,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欢迎在专题下方留言,小编会邀请吴导为大家答疑解惑。 【往期专题回顾】 【教练文化植入企业】| 大环境催生教练文化土壤 【下期主题】 “六大元素保证企业文化深根” 如您想了解“拓思企业培训及专业教练服务”请您点击原文了解详情~ 企业改变,从教练式对话开始 关于教练的概念有很多,归根结底,不是要教练优秀的人更优秀,而是要“令他人更优秀”,因此把教练概念引入企业管理,首先要建立“教练式对话”。从管理层开始,让优秀人才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从而带动企业成长。 教练与被教练者的有效对话重点在关系的链接与有区分能力的发现,只有做好自我管理,才能正面影响团队,把事情做好,管理好企业。无论身处销售、财务、人事等任何职位,与领导进行协商时,先要改变自己,知行合一,领导才会愿意考虑改变。所谓改变自己就是要倾听。我们作为教练,要引导被教练者学会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也要关注身边人的状态是否因为自己而受到影响。一个人在与内心进行有效沟通之后,才会决定是否要改变自己。 实现有效对话主要包括两方面的策略:关系、发现。一是关注关系,即建立信任度,对方才愿意触碰问题、面对问题,有足够的信任度才会将内心的话讲出来。在商定一致的目标之后,我们才能展开有效的对话。二是引导其发现,即让他知道除了指摘他人责任之外、自己在公司事务中所需要承担的部分、是否还有可以进步和突破的地方、自己所存在的干扰、盲点、差距、潜能等。对话不是聊天,而是有方向的。在这一过程中,教练倾听,做区分,问一些问题或给一些回应,使其改变的意愿提高,使其看到新的可能性。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即在对话的过程中,改不改由他自己选择和决定。教练不能直接改变别人,只能影响别人去决定是否改变自己,从而提高其改变的意愿。因此,“意愿”是展开教练的前提。 90年代美国学者彼得·圣吉提出一个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学习的定义不是从别人身上拿答案,而是要别人愿意在负责的操作过程中不停地寻找方法来自我反思,然后请一个具备学习工具和技术的教练,工具与技术不给其答案,而是帮其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去解决问题。” 因此对于教练过程而言,有意愿改变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对方没有这份意愿,教练就不应帮他们做教练培训或对话。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在对话时教练应先帮助被教练者提高意愿,使其愿意改变,否则教练结果很可能是无效的。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吴咏怡企业教练
【教练文化植入企业】| 大环境催生教练文化土壤
即日起,小编为大家呈上【教练文化植入企业】的系列专题,希望通过这一专题可以让大家可以进一步了解“教练文化在企业中的运用”。下一期专题“企业改变,从教练式对话开始”。 如您想了解“拓思企业培训及专业教练服务”请您点击原文了解详情~ 自20世纪90年代教练技术被引入中国以来,“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财富”这个观念伴随企业发展越来越得到企业管理者的认同。史蒂芬·柯维(Stephen R.Covey)在他《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基础上推出了《高效能人士的第八个习惯》提出“找到你自己的心声,并激励他人去寻找他们的心声”。“心声”是员工个人的独特重要本质,与教练技术中所提及的“激发员工原动力”异曲同工。 然而,原动力的激发是由内而外的过程,只有当员工与管理者被激发出有效的自我认知及管理能力,才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企业文化才能得以真正的建立,企业才能获得持久的发展。“教练式领导力”的春风吹入企业,必须从个人、团队出发,真正改变思维模式,变革企业管理,才是变革的真正开始。 大环境催生教练文化土壤 当前中国经济成长速度放缓变慢,整个商业环境的变化出现不确定性,使得企业管理的理念和方式也亟待升级。 从宏观上看,首先,在全球化时代,中国受到越来越多来自国际的关注,跨国公司延伸至中国,国内公司发展至海外,还有一些公司回到中国上市。多数企业的生存环境受到极大的挑战,急需变革。其次,在这个大数据时代,自媒体使得世界越发透明,产品的体验与企业的口碑营销,乃至其背后起决定作用的企业价值观、内涵、企业文化更凸显其重要性。 从微观上来看,首先,人对学历水平、社会经济地位的追求越来越高,更关注他人怎么看待自己,高生活成本、高压的环境容易使人产生焦虑、害怕等内在的情绪、思维、感知,这些都会影响人在工作时的状态及发挥。其次,如今企业中的成员有着文化或区域上多样化的背景,合作时可能会产生冲突。例如80后、90后的管理者在管理风格上就有很大差距,需要磨合。因此,作为一个领导者,我们更需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来应对、适应这些变动。 外部商业环境的变动带来企业管理升级的需求,企业必须首先自省,确立其核心思想和企业文化,从而塑造整体的信念并带动变化的发生。这一切都为教练技术引入企业带来了绝佳的土壤,企业管理者首先必须被教练,从而首先清醒的认清企业需求,从心底激发改变的欲求,而后成为一个团队的教练。管理都是在实践过程中学来的,坐着听课是效率最低的方式,在一个企业环境里,员工最好的教练应该是他的领导,拥有教练能力的团队领导,也将会是可以带领团队成员赢得金牌的领导。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吴咏怡企业教练
谷歌前CEO施密特:人人都需要一个教练
埃里克·施密特(Eric Emerson Schmidt ), 男,1955年4月出生于美国华盛顿州,2001年到2011年十年间在谷歌担任CEO,也曾是苹果公司董事会成员,目前为谷歌执行董事长。同时他亦为卡内基美隆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理事会托管者,并亦是程序编译器lex的共同作者。 ——内容摘自百度百科 2009年《财富》在CNNmoney有一个栏目叫《最好的建议》,请全球的各界名人谈他们至今所收到的最好的建议,并录制了短片。其中,访问谷歌的董事长和CEO——当时54岁的埃里克·施密特: 建议WiFi下观看 他说:人人都需要一个教练。 “约翰·杜尔给我的建议是,拥有一个教练。这个教练应当是比尔·坎贝尔” 约翰·杜尔——KPCB风险投资公司的合伙人和Google公司的董事,全世界最具传奇色彩的风险投资家之一 比尔·坎贝尔——他曾经担任过哥伦比亚大学橄榄球队的教练和现任学校董事会主席。同时,坎贝尔还是苹果史蒂夫·乔布斯等硅谷巨头的教练 最初听到这个建议,施密特说 我毕竟是一个CEO,我有很丰富的经验,我不需要帮助,我在这方面是最强的,教练能给我什么建议?难到我做错什么了? 施密特和坎贝尔交流后发现 其实,这不是教练做的,教练不需要在这方面比你更强。教练并不是在教你什么,教练必须观察你,并使你做出你最好的表现。教练用不同的眼光看事物,用他自己的语言描述给你,并且讨论如何处理问题。 “坎贝尔对谷歌的贡献,确切地说是怎么说都不为过。实际上,是他策划了公司的组织架构。” 比尔·坎贝尔 管理者教练(Executive Coach)对于组织和高管个人都帮助巨大。高级管理者都会面临很多挑战(在施密特的《管理者需要教练吗?》一文中有介绍),为了高效和稳定的绩效表现,组织确实应当为高官们或者是高管团队雇佣有一个值得信赖的教练的支持和帮助,因为,我们选择其作为组织高管的目的是--期望更卓越的绩效。 教练(coaching)是一种交谈,对话;其存在于教练(coach)和学员(coachee)之间的一种动态的交流,目的是帮助学员达到目标,提升绩效,以及实现更大的成功。教练是目标导向,支持变革和提升绩效的。 事实上,很多管理者或者“大人物”都有自己的教练,只是很多教练非常低调或是隐身。 人人都需要一个教练 “人永远做不好的一件事就是无法真正看清自己,教练在这个角度上发挥的作用非常之大” 近年来教练事业发展很快,很多企业都运用教练技术来提升自己和发展团队。 那么要怎么样,才能成为一名成就了自身、他人与组织成功的优秀教练呢? 拓思PCP专业教练认证课程”是首个获得国际教练联盟(ICF)认证的中文教练发展课程,通过该课程,学员不但能系统地学习先进的教练知识和技术,而且可以长期专享教练社区的辅导和支持,最终申请ICF的专业认证(ACC、PCC、MCC),成为国际认证的教练。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拓思顾问与教练机构
你真的知道“教练”是什么吗?
他们以创造性的方式启发他人思考、认知、学习、行动、提升;陪伴他人挑战和实现工作和生活中的更高目标。他们 不直接给予忠告,而是激励他人自主寻找资源、解决问题、制定计划、实现目标。他们就是教练。
【原创分享】不忘初心
文/吴咏怡企业教练 世界是圆的,在香港大学SPACE中国商业学院的一个学生微信群中,重遇十多年前在深圳一起吃过一顿饭的学生,经过他的提醒,我才想起他是我在物流行业工作时,深圳办事处的一个下属的中学同学,后来他在微信中问我一个当年他想问的问题,我很好奇为何十多年后他还想知道答案,是甚么问题?我说欢迎提问,他问我:“你当年做到外企高管职位,算是身居要职,为何突然离开,而去投身一个不为人知的新行业——体验式教练技术培训?” 我听到这个问题,会心一笑,没想到这个问题令他不解多年,到今天还耿耿于怀,还想知道答案,我说我会以文章的方式去解答他。 当年果断离职 当年,即1996年,物流行业内很多人也对我的离职十分惊讶,我当时十分迅速,不足一个月把全美最大货柜运输公司的广东省销售总经理位置让出,加入当时刚起步一年的体验式教练技术培训公司,是什么动力促使我作出果断决定,离开工作差不多十年的物流行业?有同行说我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是的,但同时也应该说是因为一个人的意外死亡而令我重新思考自己的未来,令内心的梦想充份燃烧起来,拿出勇气去冲出七年十个月的舒适地带。 事业的转折来自师兄的影响 1996年9月26日是我亊业的转折点,我的港大师兄陈毓祥的突然去世令我震惊,26日早上我正在广州国贸大厦美国总统轮船公司的办公室上班,一切平静如常,我的大学好友从香港打电话来广州,在电话那边告知我:“你的偶像在钓鱼岛遇上意外逝世了!”我真的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他当时只有45岁,他是我眼中的成功人士,是香港大学的骄傲,正在他人生的高峰,却永远地停留在这个年龄。从七十年代初开始,他先后做过电台时事评论员及中学教师,还做过节目主持人、编导、监制、电视部副总监,后又做过快报执行董事。他热心社会活动并积极参与。1985年,他当选为香港十大杰出青年,从而开始了他的社会活动生涯,1995年荣获新华社香港分社委任香港地区事务顾问。 师兄是我的启蒙老师,从初中、高中这七年时间伴我成长,因为小时候家里穷,我只能听电台广播成长,他当时是香港电台时事节目主持人,他的声音沈实而有力量,欣赏他对时事的中立及坚定的立场,和他邀请的嘉宾交流时,思维敏捷而不落俗套,他的节目带给我很多正面影响,为我的思维模式建立正向基础,我大学毕业后,在旧生会活动中还见过他,绝对是儒者风范,低调务实,我当时年轻,没有勇气走近偶像,只是远远地仰慕着他,内心充满尊敬及感谢。 一直知道师兄是香港保钓运动的领袖。早在七十年代他便积极参加保钓运动,1971年更任香港学联保钓运动中学生组组长,积极参加当年保钓大行动。在我眼中这是在大学时的热门血年代,踏入社会,这样的狂热应被生活重重事情所减弱或低头吧,可是师兄在他的盛年,这份激情还在,1996年9月22日下午4时15分,他领保钓联盟17壮士乘坐“保钓”号货轮出港,任务是毁掉日本右翼分子前不久在钓鱼岛上竖起的灯塔,并在岛上重新树立中国的国旗,以确立中国的主权。 一路上“保钓号”多次遭日本舰艇与军机围追堵截。26日上午9时许,他身先士卒,率领5名突击队员跃身跳入海中,向钓鱼岛游去。不料不谙水性的陈毓祥入水时脚被绳索缠住,头部又撞在船舷上,迅即被巨浪淹没。当他被救回船时已不省人事。遗下老母、娇妻及一双年幼的儿女。我当知道这消息时,除了惊讶外,心中对偶像有点气,他不懂游泳,为何那么儍跳下水,但是又是理解,因为这份浓烈的爱国之情已经令他不顾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所以在网络上,对他的事迹给予评价为:“英雄不朽,国人榜样。” 走出舒适地带 那个早上,听到他突然离世的消息后,我静静地从办公椅上站起来,看着窗外广州繁华的商业街头景色,不断问自己,师兄45岁还在追逐他的爱国梦想,甚至为此而献出生命,虽然在他人眼中不免扼腕,但至少他没有遗憾而离开。我现在只是34岁,我还年轻,为何不能尽早去实现梦想,做自己喜欢的育人、助人的教练行业呢? 我1995年在一个新成立的教练培训公司作为学生,认识教练技术,半年后,因为自己的全身心投入作义工及助教,被邀请作投资者,不参与营运,我欣然答应,因为这行业是我喜爱,可以支持他人改变,有意义的事业,创办人也曾经多次被邀请作管理者,那样可以更积极参与公司发展,但当时都被我婉言谢绝。之所以没有踏出这步,是为了外资企业的安逸、高大上的形象?为了这些诱人的福利?当时在广州,我住在公司支付房租的宿舍,公司给予司机、手机、手提电脑、应酬支出,出差深圳及其他地方,可住5星级酒店,接近8年的熟悉工作环境,有令人羡慕的职位,有同行的敬畏,在同学眼中算是出人头地,可以去美国总部、亚洲总部、中国区的更高职位,这实力宏厚的外企还有无数可能性,真的是适当时候作这样的冒险式改变? 可是后来想想,这些声音不及一个强大的声音:“如果你快将死亡,你会如何选择?” 师兄的逝世给我无比的力量,引爆了我尚处在萌芽状态的梦想。我和自己说:“还等甚么,梦想已经在前面,勇敢地把它梦想成真吧。”经过约一小时的自我对话,我拿起电话,向人力资源总监提出离职,并迅速把离职要求的邮件发出,把一切后路封锁,让自己义无反悔地向前走。 勇敢追求梦想 有人说死都不怕,还怕甚么?于是我带着视死如帰的承诺加入一个全新的行业,近20年的经历,甜酸苦辣,无数次想放弃、想退缩,回到舒适的、传统商业工作环境,但是我很清楚自己为何加入、为何坚持,师兄对梦想以行实言的身教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时常提醒我、激励我,为自己无愧的人生负责任。我会永远记得他的教诲、他在我最初形成独立思考时对我的影响及引领,我会不忘初心地追求梦想,活好每一天。 在大理沙溪 于2015.2.22 ****原创文章,转发请注明出处****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吴咏怡企业教练
教练路上的第一次
我的第一个有偿客户,是一名女性,她是香港的一个电台的销售部总监。那似乎是很久很久之前的事情, 18年前了!其实我对第一个被我教练的客户已忘记得一干二净,因为我们的教练关系只是维持了一个月而已,那个月支持她巩固事业,完成销售指标。约12年前在一个学员的婚礼上再次遇上她,她兴奋地走上来主动与我相认,我才从记忆系统中搜索到这段经历,她说她十分感谢我那一个月的教练服务,她告知我她和家人在香港过得很开心,再此安居乐业,并学习了教练技术,学懂自救及助人,她的喜悦加深了我这份记亿! 【教练从同行开始】 当年,她是刚从加拿大回到香港,以前在广告公司做媒介总监,身居要职,电台是她的供应商,她是电台的客户。回港后在电台的销售部工作,身份调换,开始有些不适应。但是因为在移民过程中,离了婚,带着一个小孩回香港,急需一份稳定的工作。可是因为已经很久没有在香港工作,要适应不少改变,包括生活上、关系上、事业上、身份上,令她很多焦虑,很想找方法去面对。 她听到朋友介绍企业教练这个概念,朋友建议她请一个企业教练去支持她完成试用期的业务指标,她实在找不到出路,主动来到我当时在香港上教练技术课程的培训机构求聘企业教练。我的师傅推荐我,因为我有十多年的销售市场推广经验,我当时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因为真的想体验一下如何做有偿的企业教练,因为我相信教练技术可以帮助他人的进步,因为我相信我的销售经验可以支持这位客户。因为这份相信,我有了第一位客户,有了第一次的教练体验! 我的师傅先为我评估了她,认为她的改变意愿很高,同时她的过去工作背景及能力是足以支撑她完成试用期的指标,教练能在她开发潜能及减少干扰上给予支持,我相信师傅的眼光及评估。 第一次会晤,我被她感动了。她坦诚告知我她的家庭状况,她是多么想把回港后的第一份工作做好,想和儿子有新的开始,其实,她是一位很有感染力、很漂亮的高大的女士,以前十多年在广告业打拼得很出色。因为家庭而移民,这次也因为家庭而回来,欣赏她以家为重的负责任的心态!我接受了她作为我的第一个被教练者,我也介绍一下自己的背景及对教练技术的心得,她也很快接受了我。可能她当时已经走投无路,把我当作“救命稻草”,有这可能性,我也不自觉把她当我磨练教练技术的“白老鼠”! 无论如何,我猜想我们的一个月同行一定是愉快的,一切以“目标为导向”! 【曲折越发坚定目标】 一个月完成250万的业务目标,她只是回港三、四个月,如何做到?我当上销售教练,问她: 1. 试用期是多少个月?过去数月业绩多少? 2、她手上有多少潜在客户? 3、每个客户可以出多少生意? 4、有什么资源可以支持你完成目标? 5、你如何才能完成? 6、以前你每天见多少客户?现在你要每天见多少客户,打多少个电话? 7、公司有什么优惠或推广计划去支持销售? 我们制定每星期有两次教练电话,每次半小时,共8次电话,一次启动面谈,一次总结面谈,共6小时。6小时的沟通支持下,共完成250万业务指标,她说这指标是公司的三个月试用期的基本要求,已用了很多年,不少人也能通过这指标而成功成为一个销售总监,然后就可以自己招聘团队。她在过去两个月“零”业绩,所以她有巨大的压力! 别人可以做到,为何她觉得那么困难?她在第一、二次沟通中,慢慢沟通了内在的对话,原来她内心有些干扰,令她不愿意去突破,她在广告行业曾是一个交友广阔的风云人物,但这次回来,觉得自己颇失败,离婚令她失去自信,而且由甲方转为乙方,去求人拿生意,觉得没面子,以前是别人来求她,所以她不敢去找这些认识的同行,不敢张口告诉大家有关公司的优惠及服务,她只是和广告公司担任高管、有话语权的朋友作朋友式交代自己新的发展方向,不敢直言问他们会否购买电台广告时间!加上公司的团队,她也有负面对话。因为销售队伍成员很年轻,不是很专注工作,有时讲的笑话,内容不是她所能喜欢或接受,这沟通问题令她不能专注目标上,外面太多干扰,说了不少她同事的负面看法,同时, 她也有对比她年轻的上司有看法,觉得太年轻,传媒的经验不足。我一边专注地听她的诉说,一边把她拉回目标,拉回她的“生存”问题,强化她的目标感,因为知道她的经济状况,不想她浪费她付的教练费,想她能成功回归,能和儿子好好安定下来。所以教练她完成业绩的背后,还有更重要的使命:令她建立信心,拿回自己的力量! 每次短暂的对话都是为她打气,和她一起找可能性。在第三次电话中,她说在以前同事名单中找到一个可能性客户,她有购买电台服务的需要,但不容易攻破,其实,重要还要攻破她自己的障碍:敢于开口,告知朋友她十分十分需要这份生意,但她十分十分不愿意说给别人知道她的现状,我只能和她区分:面子重要,还是目标重要? 我知道她是一个很有主见的职业经理人,我给她时间思考,我让她在下一次教练电话时告知我,给她自我对话的空间,她的生命,她的选择,我只能陪她同行,尊重她的决定! 【成功路上继续前行】 在第四次通电话时,我问她:你的决定是什么?她说已找了这个朋友,开了口,朋友同意全力支持,但要看建议书,我为她的快速行动而开心。我问她如何才能赢得这机会,她说要电台高层出手,她一个人力量有限,因为新入行,很多专业知识要沟通。我问她:在公司里谁能支持到她?她说是台长,台长跟她关系很好。我反问她,为何不是上司?我知道她看不起她的直接上司,如果她直接找台长,那是越权行为,不能做。当然台长出手,成功概率真的高,但我不支持她的自负心态,不支持她的越界行为。我通过提问去引导她如何谦卑及共赢,最终她愿意找直属上司,通过上司去找台长!结果是三人行,一起把250万的生意签下,她顺利度过试用期,积极组织自己的销售团队,顺利在香港开展生活。 一个月的同行,真的不易,不时教练自己相信、相信、再相信,相信自己及相信客户,她的选择和行动高于一切,我不是她行业的专家,我做物流销售,她做媒体销售,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我用心倾听、区分、提问及回应,我排除自己的干扰去支持她排除干扰,一个月好像一年般的漫长,但又是那么难忘,谢谢我的师傅,帯领我第一次成功开展企业教练事业之路;谢谢我的第一个客户,强化了我成为专业教练的承诺!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吴咏怡企业教练